探索精神内涵与语言力量较量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萧伯纳的《卖花女》因涉及语音学内容而成为近期学者用语言学知识研究文学内容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学者提出语言力量是《卖花女》的主题,却忽视了作品真正的精神内涵作用,本文通过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人格平等的追求才是此戏剧的主题所在。
关键词:《卖花女》;语言力量;精神内涵;人格平等
1005-5312(2013)35-0088-01
萧伯纳的《卖花女》是闻名于世的剧作,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语言学的知识解读这部作品,其中也有许多值得参考的见解,但是因此是新领域而过分强调语言力量是戏剧主题的观点是违背作者创作初衷的,诸如蒂莫西·维桑德 “即使从表面研究《卖花女》,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剧的集中点在于……语言的力量”的陈述显然过于偏激。无论从本剧内容还是作者思想进行研究,我们都能发现作者意在强调人格平等的重要性,语言只是表达精神内涵的载体。

一、从作品本身看,精神内涵是戏剧主题,语言是载体

(一)从剧情设计看,精神内涵更重要

《卖花女》的在英国女王出席舞会的一幕展现,希金斯的语言实验大功告成,如果作者意在强调语言力量,戏剧应该就此接近尾声,但作者有意延伸两幕,写出伊莉莎在成为淑女后却与希金斯产生矛盾,这是本剧的独特之处,也展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追求人格平等。
伊莉莎与神话故事皮革马利翁中的被动的加拉蒂厄不同,她对爱情与生活充满感情,觉醒之后,毅然拒绝留在她的“创造者”身边做活玩偶,并找寻在平等基础上的爱。如此精心设计的情节目的就是展现语言力量背后更加强大的精神内涵,即伊莉莎对于人格平等的觉悟与追求。语言可以让伊莉莎过上层人的生活,但只有她内心真正的觉悟才能使她由内到外展现出淑女气质,否则她永远是披着华丽外衣的虚假“公爵夫人”。

(二)从主要内容看,语言是精神内涵的载体

在《卖花女》中,伊莉莎确实因“语言而鲜活”。语言是全剧的一个线索,据此线索,读者目睹一个卖花女的转变过程。但综观全剧,不难发现这篇戏剧本身就与语言有关,外在的表现就是伊莉莎语言的改善过程,作者只是就戏剧内容的主要因素—语音—展开故事情节。
《卖花女》中涉及了简单的语音发音理由,其深层关注点还是伊莉莎整体的转变,并非语言的转变。假设把伊莉莎换做机器,即使她最终能发出标准的语音,这部作品也可能不再永垂不朽,因为它已经失去内涵作用。语言的力量可以让伊莉莎跻身于上层社会,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她将永远拖着一个外壳悲悯的活在不属于她的世界中。

二、从作者思想观念看,精神内涵是主要意图,语言是工具

(一)从萧伯纳的说教观窥视《卖花女》的侧重点

众所周知,萧伯纳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他强调戏剧的内涵,认为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并不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正所谓“源于语言,高于语言”才是一部作品的最高境界。因此萧伯纳重视说教作用,主张戏剧应该授予群众道德方面的启迪。《卖花女》即是一例,语言在剧中丰富多彩,既有伦敦方言,又不乏标准英语,也正是通过这不同阶级的不同的语言,萧伯纳透出本剧的主旨:不论阶级地位如何,人人人格平等。这一点说明,作品中大众人格平等的说教意图远远比语言展现社会地位的功能重要,语言成为展现这一意图的工具。

(二)从萧伯纳的女权主义观点分析《卖花女》的主要倾向

萧伯纳是女权主义倡导者,对于不平等的父权制观念持严厉抨击态度。本剧在此理由上亦有表现。伊莉莎出身卑微,在本质上得不到希金斯的认同,当发现伊莉莎没利用价值时,希金斯的粗暴态度使其好友也克制不住愤怒而精神内涵与语言力量的较量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问他,“希金斯,你没想到这个姑娘也有她的自尊心么?”。人格的侮辱让伊莉莎愤然离去,尽管伊莉莎学会上流社会的语言,她并没因此成为简单快乐的“灰姑娘”,没有获取她的幸福。华丽语言外壳下藏着一颗纠结痛苦的心。
伊莉莎的转变并非从卖花女变成“伯爵夫人”,而是从虚幻的“伯爵夫人”变为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从只知卖花的姑娘变成自尊自强的淑女,她不再受控于语言,而成为语言真正的掌控者。语言的力量在此服务于伊莉莎的精神独力。
萧伯纳的《卖花女》有意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这其实是萧伯纳对当时社会不平等人格观念的挑战。通过这样一个结局,作者向读者传达出戏剧的主题更多的在于精神层面的人格平等的主张,这是语言力量所不能超越的。
参考文献:
[1]Timothy G·Vesonder,“Eliza’s Choice:Tranormation Myth and the Ending of Pygmalion,”in Fabian Feminist,ed. Rodelle Weintraub. University Park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2]Daniel Dervin,Bernard Shaw: A Psychological Study. Lewisburg,Pa.: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
[3]萧伯纳著.杨宪益译.卖花女.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点赞:5206 浏览:1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