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美国文学史上林肯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讽刺作家。他用一支犀利无比的笔撕毁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的假面具,尖锐地批判了美国的种族压迫和,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
民族文学之父
早年艰难多变的生活给了马克·吐温丰厚的人生体验,形成了他对虚伪、丑恶社会的深刻认识;少年时在叔叔的农庄结交的黑奴朋友使他“养成了对他们的种族强烈喜爱的心情,并且欣赏他们的一些优良品质”。马克·吐温后来描写了许多黑人形象,这些黑人没有奴颜媚骨,却具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马克·吐温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就是不分肤色和宗教,人人平等的真正的自由。他不同于歌颂美国生活“微笑的一面”的豪威尔斯,也不同于痛揭社会疮疤、然后捂一把糖的含泪而笑的欧·亨利,他真诚地信仰资产阶级,毕其一生淋漓尽致地嘲讽人间的丑恶,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恶行,至死保持着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屈的挑战精神。
从1865年马克·吐温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起,他便以幽默的才华和风趣的口语登上了文坛。使他一举成名的《傻子出国旅行记》(1869)也是因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内容轰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与人合作)同样以对美国社会绝妙的讽刺和揭露而著称。
187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则以生动风趣的情节描绘和幽默朴实的语言风格奠定了马克·吐温创作最基本的特色。以后的一系列作品大多带有这种鲜明的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达到了美国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度。
汤姆与童年
19世纪70到90年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这正是美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从一个田园风味的农村农场国家转化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翘首以待的政府却反过来更为沉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马克·吐温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深思和探索,反映在创作中就是批判的因素大大加强,思想内容更加深刻,早期的轻松幽默转变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代表作品有《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王子与贫儿》(188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和《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小说借助作者童年这一原型模式,通过顽童汤姆的眼睛和经历表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西方社会沉闷、刻板、庸俗的社会现实,在描述汤姆的种种历险活动中触及了生活、教育、宗教、金钱、人情、法律等方面重大的社会理由。主人公汤姆是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的回顾,由于生动、细腻的儿童心理刻画和脍炙人口的幽默,汤姆以及哈克贝利·费恩已家喻户晓。汤姆是一个“乖孩子”:爱撒谎,好表现,常常表现出顽皮孩子才有的心计,但他颇具反抗精神。由于这种反抗是对当时枯燥、陈腐、呆板、单调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一种反弹,因而,作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就表现出相当高的思想价值。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哈克贝里·费恩的成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自由的真诚向往。
马克·吐温写作哈克的故事时,蓄奴制度已经结束20年了,“可是,奴隶主的灵魂,奴隶主迟钝的感觉却还没有消亡。”
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已不仅仅是作为地域背景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原型模式来象征作家对于社会的、人性的美好理想。马克·吐温把水与静谧、安宁、美、自由和再生联系在一起,从而借水这个意象来象征没有黑暗、没有丑恶、没有对人性扼杀的理想的存活环境,象征没有拘束没有迫害的自由与再生。整部小说的构思即以水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分界线,岸上的一切是沉闷的,令哈克紧张不安的,水上的世界则是宽阔的自由的。故事沿着密西西比河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主要在水上完成。
不读书、不信教、不洗澡的“野孩子”哈克讨厌饭前的祈祷,讨厌按照“圣经”的教条“改邪归正”,讨厌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姐妹俩的“文明”约束,也讨厌那个酗酒的的无赖父亲,讨厌他的暴力制约。于是,马克·吐温让哈克逃到了密西西比河上,进入一个与岸上的文明世界截然相反的原始与自由的境界。在同一个文明社会里还有另一个比哈克处境更悲惨的人,他就是黑奴吉姆。罪恶的蓄奴制已使吉姆的世界暗无天日。马克·吐温让他与哈克殊途同归,也逃向密西西比河。寻找自由与独立的共同目标把分属两个对立种族的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人共同驾着那只有名的木筏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进入一个与岸上的文明世界截然相反的原始与自由的境界。马克·吐温让这只“漂流”的木筏走走停停,不时地使哈克与岸上的文明社会发生接触,借哈克的眼光向读者展示密西西比河两岸实行蓄奴制度的美国南方社会的黑暗现实:寻衅打“冤家”的贵族地主,穷极无聊、专爱挑逗狗打架的二流子,盗匪杀人,骗子行骗;乡镇是鄙陋的,居民是愚昧而野蛮的,他们的生活是空虚而无聊的……这就是“黄金时代”的“美国天堂”。马克·吐温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考察让哈克也都看到了。正直、善良的哈克,没有能力把握岸上的世界,除了紧张、沉闷、不安,他没有再好的感觉;到了水上可大不相同,不受任何人的束缚,也不受任何人的迫害,哈克的美好天性都在水上得到展示和完善。所以,马克·吐温在哈克被迫上岸与文明社会发生接触之后,总是让他再迅速地逃回到木筏上,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存活环境。哈克说:“归根结底,没有一个地方像木筏。其他地方似乎太拘束、太闷人了,可是一只木筏却不是这样。在木筏上面你会感到非常自由、畅快和舒服。”当然,马克·吐温的水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精神上的自由。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10043 浏览:4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