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言学作用观对翻译活动启迪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者简介:崔艳娇(1989.6-),女,汉,籍贯:河北省保定市,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影响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如语言、文化等,但归根结底,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旨在对传统的语言作用观、索绪尔、布龙菲尔德及乔姆斯基的语言作用观作简单介绍,并简要分析其对翻译活动都有着怎样的启迪。
关键词:作用,翻译,索绪尔,布龙菲尔德
在研究翻译理论的过程中,首要理由便是翻译的定义。对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出过解答。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我国的理论学家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作用转换。由此可见,翻译离不开语言的作用,不同的语言作用观指导下人们得出不同的翻译理论观点。本文旨在简要探讨一下几个不同的语言作用观对翻译活动的不同启迪。
1.传统的语言作用观
在索绪尔看来,传统的语言作用观是经验式的,把语言当做“一种分类命名集,即一份跟同样多的事物相当的名词术语表”。根据这种作用观,一个事物对应一个名称,如“马”这一动物,在英语中是用horse这一拼写方式来表示,而在法语中则是用cheval,他们之间的不同就是命名的不同,所以学习另一种语言其实就是记住另一张和原来的清单完全对应的新的名称清单。而翻译活动就是在译入语中寻找原语言中该词的对应词。
然而仔细深思便会发现这种传统的作用观是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在每一种语言中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已清晰的分类,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特有的名称。但是显而易见,在预言世界中,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在翻译活动中仅仅用词与词之间对等的策略并不能顺利解决一切翻译理由。
2.索绪尔的语言作用观
索绪尔认为传统的语言作用观将物与名之间的关系看成简单的对应关系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复杂的多。索绪尔将这对关系中的两部分称为概念与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他认为一个词的作用与它所在语言中的其它词的关系与差别密切相关。所有的词是一个网络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条。比如“害怕”这个词通常情况下包含各种因遇到困难或危险而产生的不安或发慌,但它的作用却因“恐惧”、“畏惧”、“担忧”、等一系列语义类似的词的存在而受到限制。所有这些词构成一个系统,动一环而其他词的语义范围就有可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一个词的含义就是同类词里其他词所不具备的含义。
此外,索绪尔认为,语言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抽象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中表达形象的部分,而“所指”是该符号表达的作用。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也就是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内在的,必定的联系,是集体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能指的变化很可能带来所指含义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指称论就没有了理论依据,单纯词对词的翻译策略也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例如pas在法语中表否定作用,“不”、“无”等概念,而question是“理由”,按照传统的语言作用观,短语“pas question”应译为“没理由”,然而事实上,这个短语在法语中的真正含义是“没门儿”,与我们所意想的相去甚远,表示“没理由”的短语应为“pas de question”。
索绪尔的作用观证明了为什么词对词的翻译不是绝对可行的。
3.布龙菲尔德的语言作用观
布龙菲尔德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定数量的信号,也就是语言形式。“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就是这个形式的语言的作用(语言论,布龙菲尔德)。然而这个情境却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所以基本等于作用是不可知,是难以确定的。也就是在理论上否认了翻译的合理性。
然而他同时还提出了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即每种语言形式在其语言中具有固定的和可以确定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又恰恰证明了翻译的可行性。此外,布龙菲尔德的语言作用观对翻译活动的一大启迪就是作用的正确理解是基于对其语境的正确理解之上的,因此对一个语言形式的作用的正确翻译也必须要基于对其语境的正确理解。如中文的“这个鬼天气”,如果要翻译到法语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其具体语境,如果是天气很冷,你和朋友聊天说道“这个鬼天气”,那么朋友的反应可能是“是啊,天气太冷了”,此时翻译到法语中就宜使用“Quel mauvais temps(这个坏天气)”。而如果是另一种情境,如本来是大晴天,结果忽然开始刮风下雨,你抱怨道“这个鬼天气”,那么此时你强调的是天气的变化无常,听话者的反应也可能是“是啊,说变天就变天”,相应的法文翻译就宜用“Comme le temps est variable(天气真是变化无常啊)”。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龙菲尔德的语言作用观从理论上证明了翻译的不可行,又用其语言学假设证明了事实存在的翻译活动的合理性。并强调了在翻译活动中语境的重要作用,将翻译由词汇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
4.乔姆斯基的语言作用观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初认为语法是“独立发挥,不依靠作用的”,生成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做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做出语音解释。生成语法学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词语以上的语言单位其作用并不是各个词汇作用的简单相加,词组的整体作用有一部分是特定的语法结构所决定的。所以语法是一种有语言学作用观对翻译活动的启迪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作用的语言现象。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理论就是建立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之上。并根据其理论提出了“核心句”的翻译策略。通过“转换”和“逆转换”达到翻译目的。并且可以通过将复杂的表层结构转换到核心句,将翻译中复杂的理由简单化,因为各种语言的核心结构比表层结构更为接近。这一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后来乔姆斯基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于是对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在《句法理论面面观》中提出“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走出句法考虑和作用考虑可以截然非开的假设”,认为语法和作用共同发挥作用。这对翻译中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对立深思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结
通过对以上语言作用观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力。语言的作用观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索绪尔的二元对立的作用观让翻译摆脱了词对词的局限翻译。布龙菲尔德的作用观提出了语境的重要性及指出了听话人反应的地位。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也因奈达的理论而在翻译理论界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期盼语言学新的发展能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活力与动力。(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Georges,Mounin.Les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M].Paris:Paris Gallimard,1963
[2] 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索绪尔,著.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5] 戴卫平,贾鹰,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作用观对比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点赞:21023 浏览: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