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类文本阅读到底“教什么”?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不同的文本类型,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其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江苏省语文高考中,文学类文本常常是命题者的“心之所属”、“分数大户”。既然文学类文本在教学、考试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师生是否在平时学习中对之投以相当的热忱呢?回答是否定的。笔者发现,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兴趣有所减弱,往往停留于爱读故事而厌精学、品读。教师易被高考绑架,不管是哪个年级都像做高考题一样套路化地解读分析,要么没有语文味,要么“泛语文化”,以致教学有效度降低。造成目前状况的理由是缺乏“怎么教”的深思,而不知道该“怎么教”,归根究底是对“教什么”模糊。
从语文课程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教什么”的选择确定涉及这样几方面因素:一是文学类文本的内容。针对独特的“这一篇”,老师应该选取什么内容?二是班级学生的情况。针对独特的“这一群”学生的阅读目前状况及能力,老师应教什么?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一群”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老师应教什么?三是课时安排。针对课程安排时间,老师在“这一节”课上教什么?笔者以孙犁《鞋的故事》为例谈谈实践摸索。

一、文学欣赏课:“加减乘除”

《鞋的故事》是孙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篇名作,被选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根据教参的说法,本专题旨在“唤醒学生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以及“了解故事的作用及触动心灵之弦的理由”,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教学目标定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从什么地方切入,选择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则需要运用智慧。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中指出:“怎样才能使一节课的教学更有效?答案是教师要学会加减乘除,即添加、删减、整合、分解。”[1]
1.增加教师的阅读深思
笔者在反复品读《鞋的故事》及翻看孙犁晚年的不少散文及相关文学评论后,关注到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中国的优秀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散文的生命在于理而不在于诗。”“中国的散文,都是有所为而写的,作家在阅世之余,常常深思着一个理由,一个道理,从一篇文章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这个道理,常常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人物表现出来。这个道理并不是高不可攀,更不是玄之又玄,凡夫俗子所不能理解的。恰恰相反,这个道理常常是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人人体会过的,充满人世之间的,但还没有人这样通俗地、明确地提出过。”[2]
《鞋的故事》是一篇叙事型散文,只选取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片段,选用了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物象“鞋”,平平淡淡,好像没有深意。笔者认为文本中有“理”,是“一种饱含着丰富的人生感、历史感的哲理意蕴”[3]:在物质丰富充沛的今天,还有谁会亲自动手做一双家做鞋呢?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器,依赖于金钱。当传统淳朴的事物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作家笔下的忧虑、感伤、眷恋自然流淌。当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人的身心不再平衡,人的异化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而愈发严重时,该如何避开,该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美好,这将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共同思考的哲学命题。
2.删减次要的教学内容
在阅读《鞋的故事》及深思的过程中,笔者参看了不少同仁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大都如此安排:首先,检查布置的预习字词的内容,由对孙犁的作者介绍引入文本;其次,将全文37个小节进行情节的梳理分层,得出情节内容的轮廓;再次,讨论小书绫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刻画的策略,以及孙犁艺术风格的总结、文本写作特点的探讨、主题的探究。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的,面面俱到即毫无重点,没有重点即没有亮点,没有重点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如字词、孙犁的艺术风格、写作特点等内容可以完全舍弃。字词相对简单,应在预习中通过学生自我完成,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孙犁的艺术风格、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论题,一节课的时间全部用来介绍完全不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自己研究。减去赘余的内容,使得教学主线更加明晰。
3.整合分解难点重点
在确定《鞋的故事》的教学目标时,发现有的内容删之可惜,不减有些多余;对于文本意蕴的把握较难,学生一步到位地理解显然有难度,笔者将重难点进行整合分解,主要步骤如下:
(1文学类文本阅读到底“教什么”?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根据标题“鞋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的礼物,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作者由此生发感慨)在这里,将三部分的具体情节整合成一句话情节,相对集中,无需啰唆。
(2)请学生找出这两双鞋的不同。(一双“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一双“这活儿做得太粗了”)并说说为何不同?(一是“感激之情”、“情面之情”;二是第二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边看着孩子,一针一线给你做的”;三是“眼前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做家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此处设置两个理由,作为主旨的过渡性理由,较易为学生所解,也为接下来“理”的把握做好准备。
(3)“默默”一词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字面上看,是作家默不作声;实质上是作家内心的一丝遗憾,一声叹息,一份感喟)能具体说说对什么遗憾、叹息吗?(对家做鞋这样一类传统淳朴的事物慢慢消逝的遗憾、感伤)文本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有这样一个副词能体现作者的情理?(“女孩子们的淳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里“永存”)情感一致吗?(不完全一致,还有忧虑、期待)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仅仅是这些吗?(还有“有些事物逝去的不可避开,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如何避开为外物所役,更多地保持生活中的美好诗意”)此处,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将文本的意蕴理解的难点分解为两个副词,确实较好地引领学生慢慢贴近文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立意的解读,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文学类文本阅读到底“教什么”?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4646 浏览:1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