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及感染制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感染制约策略。策略 收集我科新生儿220例进行分析总结,采取回顾性调查的策略,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有21例,对于此组院内感染的部位,相关感染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并查找关于发生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针对性的实施相关护理策略。结果 此组患者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9.5%。新生儿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系统、口腔粘膜、皮肤等各部位感染;对于护理因素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理由病房环境差、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技术不到位、易感病原切断不彻底以及护理操作等因素造成。结论 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易感部位为呼吸道系统,因此加强做好相关新生儿的病房管理,护理人员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新生儿的保护,对制约和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护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各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机体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处于最低下的时期,此时期的患儿的抵抗力最差,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儿导致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一般病情均较重,加之患儿本身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因此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1]。由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不当,护理因素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理由。笔者现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策略汇报如下。
1 资料和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2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18例,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均符合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2]。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9例,出生时间平均为3.45±0.9d。
1.2 策略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的策略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21例的感染部位以及相关引起感染的护理因素进行总结。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IO.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和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比较 此组患者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患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率为9.5%。主要新生儿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口腔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具体比例现将表1。呼吸道系统感染所占比例最大,占47.6%,其次为消化道系统,感染发生部位最低的部位为皮肤所占比例为9.5%,见表1。
2.2 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 经此组病例的调查分析总结,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与以下护理因素相关:
2.2.1 病房布局不合理 对于不同病种的新生儿安置在同一病室,为不同病种新生儿之间创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内空间较小,两张病床之间的距离太小,造成室内的空气流通差。
2.2.2 科室内规范管理不完善 科室内没有相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操作规程,无定期学习的项目,使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经常草草了事,导致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儿传播感染。
2.2.3 消毒隔离不合格 为新生儿使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的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易感病原切断不彻底,对于护理人员正处于患病的状态,没有做好自身的隔离,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源。由于护理各项操作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而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3 感染制约的护理策略
3.1 环境管理措施 ①病室的合理布局:对于新生儿的病室要严格进行分类,同种病原感染的新生儿可居住同一病室,不同种的病原分开居住,并注意隔离措施。并保证床与床之间的距离;②新生儿隔离病室的微生物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理由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理由,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制约在正常范围内(≤105CFU/ml)[3]。
在对新生儿感染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感染机率。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新生儿病室的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3.2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根据季节定时为病室通风,采用负离子器净化空气消毒。采取床边隔离,有条件者转为单间隔离治疗。新生儿病室的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护理人员相对要固定,对于日常的清洁用具要专人专用,严格进行消毒。接触患儿的仪器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侵泡法或者擦拭法消毒,患儿使用的床单、被罩衣物放入感染专用袋进行消毒清洗。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制约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措施 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科室内规章制度及相关感染内容。对于新生儿病室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护理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4 讨 论
由于新生儿的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并且皮肤黏膜屏障保护功能较差,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组织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不完善,在各项诊疗和操作的过程中最容易导致皮肤的损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新生儿的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相对比成人大[4],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全,饮食不当极易导致胃肠道感染的发生。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呕吐物的误吸、呼吸道分泌无法排除,导致呼吸不通畅、急救窒息给予各种相关的气管插管或者吸痰操作时未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5]。
总之,在新生儿病室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口腔粘膜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的护理,加强科室内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对预防和制约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病率调查[J].中国感染制约杂志,2011,17(12):1820.
[2] 龚招娣.新生儿重症监护院内感染护理[J].医学信息,2011,1(22):23.
[3] 黄雁虹.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10,15(14):1136-1137.
[4] 李启梅.新生儿室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护理策略[J].实用医技杂志,2010,11(9):23-24.
[5] 杨宏.新生儿医院感染17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9(13):31-31.

点赞:5989 浏览:1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