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读写结合”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学法指导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在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思路下,针对农村小学的学生写作困境,提出了从语文教材中取素材、学写法的作文教学思路。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仿写、改写、借典,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法指导 读写结合
1672-1578(2014)12-0209-02
写作文历来是令学生闻之色变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往往也倍感头疼。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甚之,因为农村学生阅读面狭窄,导致写作无从下笔,言之无物,许多学生甚至不能运用规范的语言来叙述事件、表达思想。在平时测验和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不及格作文。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教材为出发点的小学高年级作文“读写结合”学法指导。
在读写结合理论中,学者普遍认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然而很多农村学生缺少经济的支持,买不起课外读物,没渠道购买课外读物,也缺乏动机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阅读的“米”,怎能煮出写作这碗“饭”。对他们而言,仅有的阅读材料便是手中的教材课本和语文读本。
因此,如何利用好手头仅有的阅读材料,如何从课文中挖掘出写作素材和写作策略对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系统归纳了以课文为出发点的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思路。
1 依葫芦画瓢——仿写
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加之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读写结合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提出了大量的具体训练手段,其中,“仿写”无疑是最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
“仿写”既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外部语言到内在语言的过渡。仿写能够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仿”与“写”之间的对应点众多。从仿句子句型、仿段落修辞,到仿文章结构,可“仿”的素材由小及大,由易及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展开训练。
例如,在给学生布置习作《家乡的夏天》时,就借鉴了多篇课文对学生进行讲解,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模仿。学生要描写夏天的天气,分组讨论后他们得出夏天的天气是“又热、又闷、又湿”的,那怎样才能让这个句子生动起来呢。我向学生呈现了课文《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水这一片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暇的翡翠。”并与“漓江的水特别平静、清澈、碧绿”这句话进行对比,高下立判。学生受到启发后,个个都把“夏天的天气”写得精彩纷呈。
此时,我又向学生出示了另一种描写天气热的策略。课文《槐乡的孩子》里如此写到: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我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说说夏天还有哪些人物或动植物表现得和其他季节不一样。于是习作中便出现了许多好句子:“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鱼儿不停浮出水面出来换气,像争着跃龙门一般”……
每当学习新课文时遇到好句子、好段落、好结构时,我都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仿写。长期训练之后,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一读到喜欢的片段时便会格外留心,多去想想这句话、这个段落还可以用来描写什么。仿写让学生不畏惧写作,奠定了学生写作的基础。
2 举一隅以反三隅——改写
通过大量的仿写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提升,写作语言不再干瘪。然而“仿写”终究还是模仿居多。改写,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锤炼。例如林木改写了《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不用在多年以后,也不用面对行刑队,我都会始终记得第一次触碰一株含羞草的情景,那种惊异丝毫不亚于布恩蒂亚上校在一个遥远的下午见识到一块冰时的感受。乱糟糟的集市上,那个卖花儿老头在街边马路牙子上献出他微薄的所有:几盆含羞草,几盆土名儿叫作‘死不了’的色彩缤纷艳丽的小花。”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改写者不再停留于模仿表层的优美句式结构,他必须要将读懂读透课文,将原文进行整理、加工、内化之后才能有自己的理解,再以一种全新的自我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求新立异的再创造。
课文《蚊子和狮子》中有,“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经过补写为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并强调想象要合理,用细节的描写刻画出蚊子的得意之态。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衣》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续写“当小孩揭穿事实真相之后”。课文《第一次真好》中写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我要求学生在他所经历的诸多第一次中,选择一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用完整的叙述写出来,且要写出经历“第一次”时丰富真实的心理活动。
学生使用的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绘和精辟的见解,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引申出来许多的写作素材。并且,在这样的练笔过程,课文本身的写法可以给学生启迪,课文本身大量的留白又可以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
3 胸中有丘壑——用典
在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主题内容的课文给学生展示了千变万化的写作范例。从内容上讲,有写身边景色的,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的魅力:《火烧云》、《观潮》、《海上日出》;有写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桂林山水》、《黄山奇石》、《草原》;有写童年生活的记叙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槐乡的孩子》、《少年闺土》、《风筝》;有表现风俗民情的,如《威尼斯的小艇》;有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的,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等等。
经过对课文内容的系统归类之后,一是给老师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课文教学策略,将相似写法、相似内容的的不同课文进行串联讲解和对比。二是可以引用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做为写作的素材,例如,要引用革命先烈的例子,就有黄继光、董存瑞、江姐等;要表达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和桂林山水等作为论据。简单说来,杜绝了学生无话可写的难题。三是通过对课文类型的整理分析,让学生去体会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写作方式。这样一来,当学生再次面对一个作文命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深思,殊途同归。
教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农村学校更要善用这个宝库,让学生挖到自己的金山。这需要老师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并进行整合加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精读、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取材学法,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永福.读写一体,相得益彰[J].教育革新,2008:4.
[2]林木.植物记[J].三联生活周刊,810.
[3]刘来喜.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途径的新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
[4]于捷,井广锋.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 [J].考试(教研版),2007:11.
[5]祝美荣.以阅读促活思维与写作[J].现代语文,2005:11.
作者简介:徐继林,男,双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副校长,县级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培计划,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余年。

点赞:17749 浏览:73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