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中西文化差异下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精髓所呈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不仅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更蕴含了西方文化思想和内涵。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首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简单分析,以更好的学习英美文化作品的翻译。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 英美文学 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将另一种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一直以来,翻译被视为沟通人类心灵的重要的媒介,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被视为是“两情相悦”的见证。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而是中西方以及国内外文化之间的转换和交流,所以在大学英语学习翻译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背景,应该注意文化信息的转换,以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的使命。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跨文化差异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1.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核心,而在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所以价值也是群体性的价值。传统的西方文化比较崇拜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时候甚至是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获取自身价值。英美人信奉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理所当然地把寻求个人发展和谋求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应该也不能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他们主张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丝毫不受外界的干预和限制。而中国人则比较侧重于整体价值和集体利益,识大体、顾大局、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而个人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中西方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够看到,比如常见的“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而中国汉语则有“众人拾材火焰高”等说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我国和西方国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英文作品的翻译。
2.风俗文化的差异。风俗文化主要是指贯穿于交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风俗文化的不同在中西文化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以及好运等,其中像汉语中的“事业红火”主要是指事业兴旺,并且红色也象征着进步和革。但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得知英语中的“red”除了表示颜色之外,习语中“see red”则指的是大发雷霆、气得发疯等意思,“paint it red”指“把某些食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等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针对上述可以得知,同样的字词,因为存在不同的风俗背景下,所产生的意意思和象征也是不同的。因此,大学英语文学翻译学习中,如果仅仅根据字词进行翻译,则很可能误解作者的意图,正确的做法就是首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含义,将字词本身引申义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准确的翻译,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
3.非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中表情、眼神以及身姿等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中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特殊的场合下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比如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而中国人见面时则都是以握手视为礼节。并且在中西方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眼光的接触两个国家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西方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目光不看对方,则表示对方对所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而在中国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眼睛盯住对方则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由于国家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正确性。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大学英语教学深入改革发展,在当前英语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其中翻译中文化的转换主要有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这种翻译思想主要是受德国哲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的启迪,其也表现了两种翻译策略:一种是让读者靠拢作者,而另一种策略就让作者靠拢读者。而下面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1.直译和意译语言。直译也就是不但要对原作内容进行保留,也要对其语言形式进行保留,其中包括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对原作的语言风格进行最大化的真实呈现。意译则也就只要单纯的对原作内容进行保留即可,不需要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关于这两种不同翻译方式的优劣点则不能统一来讲,则需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在对“There stood,facing the open window,a comfortable,roomy armchair.Into this she sank,pressed down by a physical exhaustion that haunted her body and seemed to reach into her soul.”进行翻译过程中,其有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则为:打开的窗户对面,有一张舒适宽大的安乐椅放着,其中。全身精力已用完,好像已经在她心灵深处浸透,她一屁股坐下。意译则为:在房间中,正对着敞开的窗户,放着一张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她一屁股坐在了安乐椅上,疲惫几乎已经浸透她身上的每一个角落,浑身懈怠,精神恍惚。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直译则是完全依照原句中的句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对原句风格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反应,并且语句非常通顺;意译则更加流畅易懂,并且对原句中的语言风格和句式进行了较大的转变,特别是在翻译中对四字句的应用,和原句差别比较大。通常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则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直译,如果直译出现语句不通、意思不明,直译出来的语句让人无法理解的时候,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意译。再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译本中,“Nightfall, which in the frost of winters comes as a fiend and in the warmth of summer as a lover, come as a tranquilizer on this March day”[7],译者并没有采用直接翻译原句为“夜幕降临,这在冬天的霜冻来临就像魔鬼,在夏天的温暖一个情人,就在这三月天镇静剂”的做法,而是采取拟人化的修辞,将其翻译为“在冬日严寒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魔鬼;夏天闷热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爱人;现在三月的时候,夜色来临,却使人心神平静。”,此种反应策略不仅能够突出作品的韵律之美,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简单来说,也就是在学习英美文学的翻译中,应该首先对直译进行使用,在其无法清楚明确表达意思的时候,可以对意译进行使用,这样才能够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最大化的保留,有助于读者对原作进行深入理解。

点赞:7722 浏览:2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