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化疗性静脉炎预防和护理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化疗性静脉炎是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本文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发生机制、分度、预防措施及处理进行综述。认为:在化疗过程中运用护理程序,融入整体护理的理念,全程密切观察,配以适当的预防手段,能够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发生静脉炎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正常进行。
关键词:化疗;静脉炎;肿瘤;护理
1002-3763(2014)05-0189-0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1
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四大手段之一,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但目前化疗药物口服种类少,静脉还是药物摄入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据报道约有60%~78%的患者[1]化疗时都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药液外渗是发生静脉炎的最主要理由,渗漏后若局部皮肤处理不当,常导致局部红肿、灼痛,甚至形成皮肤溃疡,更严重者可造成局部感染、败血症等,影响病人的康复和化疗的顺利进行。因而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已成为护理人员亟需探讨和解决的理由。
1 相关因素
1.1 化学因素: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1.2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微粒的危害及输入液体的方式、量、浓度、速度等因素;加药环境污染或溶液中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或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则可形成炎症;由于长期静脉给药,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这些机械性的刺激或损伤都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因素之一。
1.3 人为因素:(1)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到位、技术不精湛而引起静脉炎,如选择血管不当、针头位置固定不当等;(2)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巡视,未及时处理;(3)护士与患者缺乏沟通,忽视病人心理护理。
2 化疗性静脉炎的分度
2.1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判断标准::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转变,未触及硬结;2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转变,未触及硬结;3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转变,可触及硬结。
2.2 国内判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根据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的程度分为6级,也有根据临床表现和症状分为4型。其中的4型分别是:(1)红肿型,在输液过程中表现为沿血管走向的局部组织发红或肿胀、烧灼样疼痛;(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形成紫色红斑,坚硬伴烧灼样疼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3)坏死型:沿给药静脉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淤斑,随后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周围有表皮增生且不整齐;(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渐形成机化。临床上以前两种类型最常见。
3 预防措施
3.1 化疗护士需具备高素质。执行化疗的护士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化疗知识,并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而且化疗护士应相对固定,定期换班,可有利于熟悉患者的血管走行及特点,保护患者血管,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
3.2 在进行化疗前向病人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输液速度快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教会患者注意观察输液速度、渗漏的症状及体征,使静脉炎、渗漏等早期症状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置。
3.3 合理使用静脉。由于手背和腕部富于细小的肌腱和韧带,药液一旦外漏造成的损伤极难处理,甚至致残,所以宜选用前臂较粗的静脉。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患有上腔静脉压迫征者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穿刺点的选择一般从远端开始,两侧肢体交替穿刺。避开关节、神经、韧带处的血管,以利于患者活动,减少局部刺激。若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者,可行深静脉插管化疗。近年来常用PICC留置管进行化疗,可有效保护静脉,减少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副作用。
3.4 加强穿刺前后的常规护理。穿刺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次穿刺成功率;24 h内不要在穿刺过的静脉下方穿刺,防止渗出;注意保护针眼处敷料严密、无菌、固定牢靠,以减少污染。同时按护理要求巡视,严密观察静脉回血是否良好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胀、痛,静脉走行方向有无肤色变化等。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并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
3.5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在应用化疗前后,注射或输注生理盐水50一100ml,更换每种化疗药物时应用生理盐水冲管,既保证时效性给药,又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尽量使用化疗专用输液器,可以防止不溶性微粒进人机体,减少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化疗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比旧法(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能较少引起渗漏。
3.6 预防性用药。如化疗前将2.5cm油贴剂贴在穿刺点血管前约2cm或3cm24h,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了满意效果[2]。还可以在开始输注化疗药时,使用3%的硫酸镁纱条沿静脉走向敷于注射静脉上,拔针1-2h后停止湿敷,整个疗程使用,也能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中草药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3.7 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及使用注意事项。有些药物需快速输入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盖诺),有些药物需缓慢滴入以保持血药浓度(氟尿嘧啶),有些药物使用过程中需避光(表阿霉素)。对不了解使用策略的药物,应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他人,切勿盲目使用。应根据不同药物采取不同策略,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好而副作用最低。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一旦发现或怀疑有化疗药物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回抽针头及穿刺局部的残留药液,拔针时按压针眼处5-10min。渗漏的早期应抬高患肢,以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4.2 冷敷、冰敷:冷、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在使用冷、冰敷时,应注意放置的部位、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及气候变化,以达到最佳的冷、冰敷效果。
4.3 药物外敷:(1)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外敷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策略之一。(2) 肝素钠外敷:在化疗时采用肝素钠外敷可推动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加快化疗药物的吸收,减轻局部的刺激与疼痛,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预防药物外渗,提高化疗药物效果,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 (3)中药湿敷:中药不仅有清热、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还有解毒、营养肌肤推动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能,适用于各类型静脉炎。(4)其他:如用红景天加鲜芦荟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近年来有报道用高渗糖和维生素Bl2局部湿敷也有较好疗效[10]。
4.4 局部封闭:化疗药外渗引起静脉炎时,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阻止局部恶性传导。常用的有0.25%一1%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酚妥拉明等。
4.5 物理疗法:局部超短波理疗、红外线局部照射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5 小结
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护理人员在执行化疗时一定要加强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加强护理,勤巡视,勤观察,尽量避开药物渗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朱志红,杨丽.静脉渗透性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12):145.
[2] 高柏青,唐建华,李伟平,等.油贴剂用于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65.
[3] 周莲,姜明杰.高渗糖联合硫酸镁和维生素B12用于化疗药渗漏处皮肤[J],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2):119.

点赞:23435 浏览:10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