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政府财政紧张缘何还要援助日本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这样规模的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的首次援助。——在《清史稿》记述此事的这寥寥数字中,两个字眼“颁”、“赈”,煞有意味。
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若细看清朝历史,晚清一直是把大米类同战略物资来对待,严禁输出,尤其是在本国饥荒灾难之年。
1907年恰是中国的灾荒年,但是,晚清政府依然怀着“国际情怀”,赈济日本六十万石大米,实在是很拽人眼球的。于是,这件事在《清史稿》里记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在这种窘况之下,清政府还积极地搞国际援助呢?
两次战争以及甲午战败,尤其是1900年之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实行改革,融入国际社会刻不容缓。在光绪年间,清政府参加的国际社会组织有万国保和会、万国禁烟会、万国等,更多的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数量繁多的国际条约。这促使当时的晚清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日渐常态化。
其次,在屡遭国际列强势力打击,屡战屡败、积贫积弱的情形之下,晚清政权很想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学习国际经验,实现社会改良进步,以达到巩固满族统治的目的。可以说,光绪末年的晚清积极谋求着国际社会的认同。
当然,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急公好义情怀,也发挥着作用,推动晚清中国开展国际援助,广开视野。然而,历史证明,晚清中国的国际形象,并不是仅靠对外的金钱捐助,就可以转变的。
摘自《羊城晚报》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3824 浏览:10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