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立足课堂教学,延伸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知行统一,力行实践,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很有助益。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新生立身、做人、完善人格的品德修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是一门为走进社会做准备的人生实践课。这门课程特别强调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提高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把外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门课的生命力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外,主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如何利用课程平台,立足课堂教学延伸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改革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构建起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具体以大学生面对的实际理由为逻辑起点,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这三个方面教育展开。由于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化,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构建一个兼具规范性与灵活性,切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的教学体系,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人的品行总是受制于人对现实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认知和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不一定成正比,但道德观点的成熟预示着道德行为的成熟,基础课应以推动学生道德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为教学切入点。我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九个专题:大学适应篇、人际交往篇、理想篇、爱国篇、人生篇、友谊爱情篇、道德修养篇、教师职业道德篇、法制篇。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设定教学内容,力求教学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道德教育的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了解学生关心什么深思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存在哪些困惑,教师能为他们做什么,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所接受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并升华,最终落实到行为中。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案例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理由的过程中,获得启迪,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知识为实际策略,化知识为德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及实际能力。
阅读引导: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阅读好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思想认知水平迅速提高。我们通过推荐有深刻思想内涵、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学生所欢迎的思想道德修养书目和文章,在阅读内容上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交流读书笔记、进行读书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学生阅读环节的指导。
实践体验:通过模拟场景以及观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设计模拟法庭、场景对话、情景剧表演等,来模拟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对思想教育内容有切身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性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实践,一般来讲,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式可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校内实践性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三种方式。
课堂参与实践性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可结合学生关注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主要有,第一,课前主旨演讲。教师在讲授每一专题前,提前向学生布置课前主旨演讲的相关内容及其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学生合作完成其承担的任务。第二,课中研讨型实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主要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目的。第三,课后自主反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除了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应给予学生深思领悟的空间,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体味人生的真谛。
校内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开辟第二课堂来加强教学效果。如教师深入班级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习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教师深入社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理由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其自身素质。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课余时间,让大学生接触、了解、服务社会。这种社会实践多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带着任务探索理由参与实践。如组织学生调查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区的小学及幼儿园目前状况,存在的主要理由以及未来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标准等。
基础课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根本任务是教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和谐的人、现代的人。以知为基础、以行为归宿,坚持知行统

一、力行实践,是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振荣.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0-05(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人民日报,2010-7(30).
[3]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深思[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立敏(196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点赞:4517 浏览: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