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几点深思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黑龙江大学启动了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了确保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到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四所知名高校进行了调研。基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针对09版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结合调研考察获得的兄弟院校的经验,文章对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合理化倡议,并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作了一些探索和深思。
关键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优化;实践创新;专业建设
10052909(2014)06001604

一、基本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是培养土木工程领域人才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障,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领域逐渐趋于国际化[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显得尤为迫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重点探讨的理由之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在符合各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突出该校专业特色,以满足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相关高校能够从发展的角度,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调整,在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实施办法,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上述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对知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理由及改善方向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新的更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理由

为优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学院开展了对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相关专业的调研工作。通过与相关领导和人员的座谈,全面了解各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前状况,认真查找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行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理由,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安排、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归纳起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一)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专业特色是指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特点,是学科发展之本,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特色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并形成独特的专业发展优势。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凸显自身的专业特色,在专业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上也没有自身的独特理念,亟待在工作中凝练,在凝练中探索出路,赋予土木工程专业独树一帜的新的内涵和风格。

(二)创新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特点,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是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化趋势,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才的各项能力中也逐渐占据更为主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创新环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由于实验及实习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学院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创新实践环节开展得不够系统、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等弊端,亟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不尽合理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理由,涉及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期调整、课程设置先后顺序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结构层次的改革、专业相近课程的整合等方面。需要找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合理分工,避开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要遵循加强基础课程教育、扩展专业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对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四)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不突出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转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目前状况,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面向工程、面向实践,这也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之一。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毕业学生能够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因此,有必要转变目前过于学科化和理论化的专业教育模式,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突出相关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改善与优化

改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核心。本着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原则,学院对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如下初步意见。

(一)课程模块比例的优化

基于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目前状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学院对专业课程总学时数量进行制约,并对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创新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了优化调整。通识课是学生今后学习一切知识理论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深思和解决理由能力的重要环节[2],因此,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型特色研讨课的引入与设置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开设了课外研学课程或教授研讨课程,每门课程16学时,要求学院教师结合目前土木工程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包括新结构体系、新材料及新施工策略等内容,开设创新型、引导型、启发型的研讨课程。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其所起到的仅仅是引导和铺垫作用,教学中主要请学生来讲,之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研讨课的引入与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学院的学术研讨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互相交流和学习过程中,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学术研讨的良性循环。

点赞:11659 浏览:4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