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基于工程理念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为例,结合教育学的课程理论和知识形成等概念,对课程设置的目前状况、内容及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应根据高校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总结归纳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工程素质;高等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1 关于“工程”的认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反复强调的特色。最近,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于工程理念的课程设置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概念,还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工程教育要“同归工程”等理念。
2004年底中国工程院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第33场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届全同工程哲学年会,殷瑞钰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李伯聪等4位全国知名自然辩证法领域专家共同呼吁,必须高度关注“工程的定位特征”这一基本理由。现在要给工程下一个独一无二的准确定义可能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因为人们可以从各种视野来考察这个术语。文献中经常看到“要有工程的眼光”这一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工程的眼光”,这是难以用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的。
钱学森20世纪80年代在谈到“技术科学”概念的时候,曾经讲起他本人对工程的看法。钱先生认为,工程师用的策略“简直是猜想策略”,而且,这些策略解决了“看来很复杂,不能够用死板的科学策略来解决的实际理由”。可以说,“越是好的工程师,他就越会运用这些策略”。李伯聪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角度界定了工程,即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构筑与协调运转,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从学科的3种形态——理论、抽象和设计上来分析,科学与工程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所重点关注的学科形态不一样,科学注重理论、注重抽象,而工程注重抽象和设计。设计本身源于工程学,而工程学则是用来开发求解给定理由的系统和设备,主要要素是需求说明、规格说明、设计和实现策略、测试和分析。上述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分析和讨论,对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启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性质在国内一直较难精确界定。首先,它可以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而这一专业还经常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类专业相互交叉;其次,还有文理科兼收的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档案学等专业,所以,从工程的角度考虑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确需要进行认真深思。
应用型人才可划分为工程主导应用型、技术主导应用型和技能主导应用型3种类型和层次在工程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导入较多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培养项目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技术应用型所瞄准的工作岗位是项目负责人、现场项目经理或开发工程师、技术经理等,技能主导应用型是指在专科层面,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技术员和软件工人。
2 课程设置的工程观
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在办学层次上大多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例,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工程型”和“管理型”或者“管理+工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划分,能更顺利确定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设计出各自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造就“工程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又必须配备哪些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能够达到要求,这的确需要经过仔细分析论证并经过实践探索。
在教育学理论中对中小学的课程、学科以及专业等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论述,认为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构成了学科,而学科为专业的开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优化组合就可以形成专业所特有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的课程究竟是什么?课程、学科以及专业之间具有哪些直接影响和作用关系?这是任何高校都在探索的理由。太原理工大学提出和实施了10大系列课程的建设方案,分成为3个阶段:先建设单门课程,再建设系列课程,最后形成一些新型的整合性课程。10大系列课程中以外语、数学等基础学科为主,经济管理只是作为一个系列,没有再做细分。
1)课程设置的目前状况。
国外的高等教育比较淡化专业而强调课程与课程体系,尽最大可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开出的各种课程,只要是有足够的学生选修,在经过行业协会的评估、认可后,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干课。
在中国,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比较强调专业,所以传统的做法就是在明确专业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确定若干门骨干课程,编制出一套教学计划,学生则只能被动地选修计划内的课程。然而教学计划是由学校根据教师和行政人员,甚至是教学秘书的意见来设定的,并没有考虑学生及家长的真实想法,带有一定的盲目、主观性。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只能够在已经有了教学计划之后再对有关课程的知识范围分类归纳后形成,并没有严格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推导演绎,课程的建设也是围绕专业为中心来开展。这是中国特色与目前状况,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此同时,现实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大量的证书考试、资格考试可供学生们选择,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这是与工业化相并行的文凭主义的必定结果。但是,这种社会对人的筛选装置和选拔机制是落后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更与工程教育中的“过程思想”背道而驰。
专业的工程教育应该彻底摈弃这种模式,并提早做好认识上的转变:国内高校教师应具有“工程眼光”,使课程设置体现出“工程素质”;资格考试制度只能看作是能够胜任持续学习过程的一个新的起点。高校的学习应该提倡长久的收益而不应该是快速的效果。
2)课程设置的内容。
课程建设是以知识为手段、以学生和社会为目的实现教育思想的过程。知识、社会和学生是制约课程建设的3种要素。课程的构成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其内在部分还包括课程目标、学习活动方式及其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课程类型的组合和多种教材类型的组合。从单一课程上升到课程体系,又涉及课程建设、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等方面。课程建设一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手段和策略,而课程的优化组合是课与课之间比较的过程,它建立在教师对专业性质的理解、对社会经济背景的认识等基础上。基于工程理念的课程设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点赞:20425 浏览:9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