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理想信念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理由,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
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5月4日,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较高,社会责任感和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和其他社会青年一起,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实现教育目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目标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理想是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却要取决于信念,它是一个人在形成的关于某个事物或思想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态度,二者辩证统

一、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一个的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的未来。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前状况及其理由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学生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同时,也应该看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究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凸显出的各类矛盾和理由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现实根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必定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到高校中来,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思想,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都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
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组织实施的渗透破坏活动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外部因素。高校是青年人才集中的地方,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试图通过利用宗教、民族理由等方式煽动青年学生闹事,企图占领高校阵地,并且在大学生当中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渗透宗教信仰,动摇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三是信息化的负面效应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来源。互联网在带给学生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网络当中充斥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混淆学生的认知。尤其对于那些鉴别力不强、思想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来讲,更容易受到网络及社会上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不仅承担着沉重的教学工作量,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学生信念、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行为的重要责任,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学习,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培养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服。“基础”课教师还要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澄清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

一是由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其实是教师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升华。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取演绎式教学模式,即一个理由的讲解,先由概念讲起,再一步步探究其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举例进一步解释说明。这样的讲解其实是由结论推理由,由一般到个别,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有时一个生硬晦涩的概念是较难接受的。在教学当中,可以将演绎式教学转变为归纳式教学,即由一个生活中的简单的现象或者事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深入,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启迪和升华。
二是由知识型教学到思想型教学的转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尤其是理想信念教学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理想”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知识的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心中一直坚持的理想信念有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认识,但是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要通过案例、视频等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为理想信念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树立“理由意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带来思想上的巨大冲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理由凸显出来,容易使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对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也增强,在正面和负面信息的共同冲击下,他们对课程当中所讲到的理论产生质疑,从而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在课程讲解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中的热点理由、难点理由,树立“理由意识”,对于一些社会热点理由要敢讲巧讲,要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使他们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将不满的情绪转化为合理、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深思,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帅松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3]王永和.围绕“认知、认可、认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策略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4]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点赞:12802 浏览:4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