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培养法律学生素质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理由。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法律专业 学生 素质 培养
1999年,、国务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自此,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纷纷出版专著、发表文章,或对素质教育理由进行深入阐述,或论述法律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但鲜见有人探索应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国,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②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除了理论上的讲解,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首先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对一些社会理由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策略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策略。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制约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而很难制约个人隐秘的行为,更无法制约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制约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如制约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②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③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就能避开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其次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①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因此,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②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转,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转变。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理由”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处理复杂的事务,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点赞:17954 浏览:8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