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财政调控可更为精准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今年一季度,各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走在下滑通道已是严峻的事实。“需不需要大规模刺激”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管理层没有在正式场合承认“微刺激”,但是“微刺激”的各项措施已经在展开。
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牵动着整个市场。在今年全国“”期间,就已经定调,201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成为政策导向。在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财政调控可更为精准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对于当前宏观经济放缓,政府会不会出台刺激政策?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日重申,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合理回归,也是结构再平衡的结果。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大规模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放松管制、推进税制改革,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社保体制改革等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速、质量和可持续性。本文将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在此轮“微刺激”中的着力点和长效性。
着力点
一般来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着力点或者手段不一样。财政政策主要的政策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货币政策主要的政策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消费者信用制约、证券市场信用制约、优惠利率等。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认为,财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间远大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民生为抓手,城镇化、服务业将会是主要方向。依托国家信用,以债券等标准化产品融资将是这次财政刺激的主要资金来源。
从财政政策来讲,首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1月和2月财政支出增速是6%,比去年同期回落9.7%,前两个月财政政策“偏紧”。但是从第一季度的财政支出来看,一季度全国财政支出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财政本级支出4385亿元,同比增长8.4%;地方财政支出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在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微刺激”信号后,财政资金投放节奏明显加快。
中信建投宏观经济分析师胡艳妮认为,综合和地方考虑政府性债务,2014年赤字安排总体仍然在制约政府债务规模的上升,属于加杠杆行为。2013年由于败影响,财政存款激增并创下新高,新增财政存款余额即5700亿元。这给201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另外,财政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由收入任务数变为收入预计数,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
有专家建言,积极财政政策将保持现有基调,但其内涵可能适时微调。下一步,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适度刺激有望延续,可能将更精细化发力:一是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产能严重过剩、高污染行业将进一步戴上“紧箍”;二是兼顾去杠杆化和稳投资,更注重激活民间投资;三是从需求和供给侧同时发力,着力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四是逐步从投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长效性
从2014年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整体基调不会转变。回溯今年全国“”传递的信号来看,要运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需要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除了上述的财政政策“着力点”,更要理清这些“着力点”背后的财政体制改革逻辑。
从内涵来看,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实安排重点支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制约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腾出资金重点用于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推动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三,切实防控财政风险。主要是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制约。进一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当前财政改革的各个领域。
实际上从1998年开始,一直实施的就是积极财政政策,但或许以“财政扩张”更为贴切。但是运转了十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每年面对的理由不一样,运转肌理也在发生变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的转型体现了当前财政改革的思路。表面上看,面对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名称上虽然相同,但背后却有很大差异。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从经济治理层面出发,应用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反周期调节政策思路,遏制了通货紧缩,刺激了总需求,改善了基础设施,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始于2008年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在消化了4万亿投资之后,从2011年开始不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其背后隐含着财政作用的转型。一方面侧重改善供给,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推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侧重建设民生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财政政策转型,在经济治理层面体现为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在财政模式层面体现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型。具体体现在收入、支出、管理等三个方面。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吕炜认为,有以下几个关系需要妥善加以处理。处理好财政政策创新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核心是解决好财政体制的承受力理由;处理好财政投资与供给结构改善的关系;处理好分摊转轨成本与发挥收入政策效应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收入差距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点赞:4251 浏览: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