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国际贸易过程中面对各种风险,出口企业往往采取多种方式对风险进行管理,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是管理外贸出口风险尤其是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的有效策略。出口形势恶化、出口谈判地位低等现实使得出口信用保险最近几年在我国获得较快发展。文章结合实际业务从出口商的角度阐述如何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并就出口信用保险在实际业务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出口风险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
[作者简介] 郑云,江苏中圣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贸易部经济师,江苏 丹阳,212300;徐林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国际贸易,江苏 南京,210089
[]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3-0011-0003
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由于其交易的复杂性而导致更高的风险。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也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出口国,然而外贸繁荣的背后是由于各类风险所造成的高额损失。据统计,我国因风险而导致的出口坏账率高达5%,而欧美国家为0.25%~0.5%。可见,在外贸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出口风险管理。
外贸出口过程中的风险,既有各国的政治风险,也有客户的信用风险,还有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包括货物风险、物流风险、货权风险、收汇风险等。外贸企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近几年,随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推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成为管理外贸出口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流程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类型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主要包括收汇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国外债务人(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付款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由于出现信用理由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制约的情况下,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风险和产业的差别,涉及到企业货物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包括适合初级产品和消费型工业品且信用期不超过180天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以及承保期在一年以上的适合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出口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流程

图1显示的是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投保流程,企业在前投保出口信用险,信用限额需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审批,当量超过投保金额时可以向ECA申请提高信用额度,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单还能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方便出口商进行出口融资。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状况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弥补了企业出口风险带来的损失

我国2001年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2008年之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出口持续低迷,出口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也在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3093亿美元,增长13.3%,增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5.4个百分点,覆盖中国企业向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已决赔款数额达9.3亿美元。在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中国信保全年共承保75个项目,承保金额181亿美元。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全年共承保项目259个,承保金额304亿美元,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电力等行业。2013年,中国信保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八大行业出口2498.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的76.3%。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策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渗透率大幅度提高。表1数据显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从2002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4%,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17.6%,已经超过世界10%左右的平均水平,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4.7%。2014年一季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向近900家出口企业支付赔款1.8亿美元,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650亿元人民币,支持2.3万家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共计69.3亿美元。

(二)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投保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主要是由两方面的理由造成的。
1.严峻的外贸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均陷入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大幅提高。以浙江省为例,2008年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汽车业、摩托车业整车及零部件,报损率高达6.5%,北美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报损率分别高达2.3%、2.1%、1.8%(王静,2010)。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企业主动积极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得以不断提高。
2.结算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出口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且产品附加值低,这些理由导致出口企业竞争激烈,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较低,议价能力较弱,从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使用的收汇方式往往对我方不利。目前,电汇(T/T)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总值中,信用证结算约30%,其余约70%为电汇,托收只占少数,并且非信用证结算比例还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付款方式日趋简单化,信用证结算只占10%左右。在T/T使用过程中,包括前T/T、后T/T、部分前T/T与部分后T/T相结合三种方式,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相比信用证和托收,风险高很多。近几年的实际出口业务中,还出现了许多企业频繁使用赊销(O/A)方式结汇的现象。对出口商而言这O/A是风险最高的结算方式,但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出口竞争十分激烈,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使得出口形势相对严峻,为了争取订单,不少出口商不得不采用O/A这种不利的结算方式。为了规避风险,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投保各种类型的出口信用险。

点赞:16850 浏览:7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