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关系论略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学生的知识层次高,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思想情绪不够稳定,世界观没有完全确定,故可塑性较强。高校应根据这样的特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造就人才”。所以,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知识分子的任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8~25岁之间。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而且还应具备现代素质,具有成熟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心灵的塑造,是与大学的校园环境紧密相联系的。正如学者所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两者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属德育的范畴,校园文化归涵于文化,两者之间关系至为紧密。
1.校园文化在大学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以下特殊作用
(1)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她具有文化的一般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可,从而实现了对大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使大学生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现代人格、现代品质,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任务,而校园文化在此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诚如学人所言,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是故,校园文化具有传统文化固有的教育功能,在大学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2012年2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源于:科技论文www.808so.com
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更高层次上的民族文化更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塑造。因为精神文明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自身的成熟程度,是对像化的客观成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高校担负着创造新文化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要为社会提供高新科技知识的人才,而其要创造新文化;不仅要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而且也要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任务的完成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我们说校园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2.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采取各种方式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和纪律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求实进取的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十分深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优势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虽然在新形势下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然而它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服务,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再加上校园文化以师生为主体,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对内可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自豪感,对外可产生一定的示范性和辐射力,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先导性。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大学生肩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康乐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能够起到“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把大学生的情感于无意识中有序地泄导出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高校有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某种思想倾向和政治观念,如大学生中开展的周末舞会、节日文艺晚会,围棋赛、健美操赛、时装表演,等等。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审美活动,都蕴涵着审美倾向,也是大学生宣泄过剩情感的一种有效渠道。因校制宜地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意的文体活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能使参与活动并陶醉其中的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过剩的情感有节制地宣泄出去,产生一定的健康审美情景。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艺术性,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决定必须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受着异域文化、异质文化、异族文化的影响,显现出与社会生活、国际潮流互动、对接和融合的趋势。”因此,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从而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所以教育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1世纪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即政治观念中渗透着越来越明显的个人意识。不少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因为缺乏青年人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导致在政治上存在着幼稚、不成熟的一面。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还必须不断提高。
当前的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价值目标选择上,更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比较偏重于对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追求,而缺乏为社会、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责任感。
当下的大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对中国传统得到的文化与道德的认同性明显增强。虽然愿意了解传统文化,但是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还比较肤浅,知之不多。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还仍然明显缺乏自己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要素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内涵。实践证明,用行政指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价值观念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的。只有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娱体育活动之中,利用校园文化的特点,使大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塑造自己。如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会有生命力。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内涵决定必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世纪之交,风云变化的国际背景,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逐步深入的教育改革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也为这项工作本身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运用这一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重要保证。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振兴中华奋发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航向。
(3)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只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才有民族凝聚力。它具有顺应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808so.com
大势,反映民心,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的特性,在客观上与先进思想融合,反映时代精神。在大学生中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之一。
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理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关系,正是为了寻求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亦正是出于这一目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能造就大学校园特定的文化优势、文化氛围、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从而构成一种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使教风端正,学风正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育人”“化人”有着其他举措不可比拟的功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教可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国家、地区的风气,反映着这个国家、地区的人的素质状况。如果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凝聚为某种弥漫于校园的良好风气,环境育人的效果便会呈现出来。试想,如果一个高校校园勤奋苦读成风,还怎么容得下荒度岁月的游手好闲之徒?如果一个高校学子都那么衣冠整洁、行为端正,又怎么容得下行为举止不端之辈?我们不也可以说“入其校,其教可知也”吗?
总之,新时代大学生自身思想的状况和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涵,都要求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文化的前导,使其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2\]刘徳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
\[3\]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8-41.
\[4\]李卫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人民日报,2012-2-17.
\[5\]仇道滨.主流与潮流交织下的“文化自觉”——跨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基金项目:辽宁省“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GHYB110060)的阶段性成果。

点赞:4555 浏览:1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