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建设派思想再认识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笔者从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外界对其的批判着手,论述了乡村运动的不足之处、乡村运动终结的历史原因、乡村建设运动的进步意义。指出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已经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运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者的实践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好好运用到如今正在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关键词:乡村建设派;梁漱溟;振兴农村;新农村建设
1002-2589(2012)22-0042-02

一、简论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思想大变革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波及中国社会各阶层,包括广大中国农村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建设派及其政治主张应运而生了。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是“起于救济乡村”,“要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乡村建设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概括起来,其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倡导“知识分子下乡”,以实现“知识下乡”;二是强调以道德为主要标准选拔乡村的公职人员;三是通过“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转移过剩的农业人口。

二、不同派别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

(一)中国农村派的批判

中国农村派首先批判了梁漱溟没有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掠夺当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的根本原因。他们指出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秩序下,想通过点滴的社会改良来实现民族自救是行不通的,要挽救衰败的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与农民现状,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其次,他们严厉地批判了梁漱溟和其他的乡村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怎样分配生产阶段及生产物,怎样经营农业和改善农村经济等问题是改变农民悲惨命运的核心内容。如果忽视生产物的分配,尤其是土地分配的问题,肯定无法达到解救农民、挽救衰败的农村的目的。

(二)独立评论派的批评

独立评论派主要是站在西化的立场上,对梁漱溟的以农立国论进行了批评。1933 年8月,吴景超打响了批评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一炮,吴景超称以农立国论是一种“经济上的复古论”。随后,陈序经重点批评了梁漱溟把西洋文化称为都市文化,而把中国文化称为乡村文化的提法,认为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以中国乡村文化为主而吸收西洋的都市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化。

三、对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些认识

从中国农村派和独立评论派对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评来看,他们确实抓住了一些症结所在,但是这样的认识和结论与历史事实还是有出入的。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一些鄙见: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足之处

1.源于:如何写论文www.808so.com
没有从根本上对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在当时的情况下,乡村运动者由于其自身的阶级立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分配制度这个关乎乡村社会能否实现长久稳定与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如亨廷顿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当中所表述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3],“没有哪一个社会集团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加保守,也没有哪一个社会集团比因地甚少或者交纳过高的田租的农民更为革命。”[4]事实证明,在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若不触及土地制度,迅速对整个社会制度加以变革,根本拯救不了农村,更谈不上复兴民族。
2.把乡村建设简单看作文化问题
在梁漱溟看来,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命运是由这一民族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的胜利是由于文化的胜利,而中国的失败自然是源于文化的失败。因此,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先进行文化改造。时任北大经济学系教师的千家驹曾讽刺梁漱溟的“乡建”理论是先发明一套礼俗习尚,而后改造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等于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事实上是行不通的。”[5]诚然,帝国主义对中国最首要的是政治侵略,而文化侵略应该是其次的,因此把近代中国的失败直接归因于文化的失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3.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而忽视法的作用
乡村建设派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非常重视文化和道德对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他们提出了许多改善农民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的措施,却没能有注意到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乡村经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度,就是缺少了统一标准与有力保障,这样乡村建设理论是难以冲出试点,在全国推广的。

(二)乡村运动终结的历史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曾对乡建思潮和乡建运动作了完全否定的评价,笔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之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是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不开的:
第一,当时支持开展乡村建设的地方实力派,多半想利用这一运动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他们支持地方建设运动的初衷并不是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更多的是着眼于怎样利用村治加强对农村的控制以及对乡村资源侵占,为其军阀统治服务。一旦他们积攒起足够的财政力量,依然会走军事扩张之路,从而引发军事冲突。在那样的形势下,乡村建设运动自然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使乡村建设运动的命运与军阀息息相关。各个地方势力纷纷争夺有影响力的社会人物,为其军阀统治服务,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是在韩复榘的支持下进行的;山西的“村政建设”,则基本上是贯彻了阎锡山的意志[6]。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政治权力并且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乡村建设运动能够始终贯彻其政策措施并取得成功。
第三,当时日军全面入侵直接导致了乡村建设的衰落。乡村建设的重要阵地“定县平民教育协会”,正是在1936年为躲避日寇而撤离的[7]。在激烈的军事斗争环境中,大家都在努力寻求维护自身安全、报国恨家仇的途径,乡村建设运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仅看结果就认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的发展毫无意义无疑是不客观的。例如,基于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和经验,菲律宾、印度、泰国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成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乡村建设理论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乡村建设运动的进步意义

乡村建设学派的知识分子改变了当时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也为日后的农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乡村建设运动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村运动者的立足点是准确的。近代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存问题突出;尤其是在20世纪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县政建设运动,使“乡村社会出现了文化荒漠化和政权痞化的现象,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落伍,缺乏现代化的动力;加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统治者的掠夺、连年的军阀混战和不断的水旱灾害,乡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局面。”[8]20世纪30年代前后又受到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使衰落的乡村经济雪上加霜。因此,乡村建设派在此时把目光转向农村,在农村积极寻找救国富民的道路是个伟大的创举。
其次,乡村运动者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现展的结合途径。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农村的许多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甚至已经内化为广大农民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准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盘实行西方的那一套,而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很有可能会造成梁漱溟所说的“文化失调”。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符合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这是十分正确的。
然后,乡村运动者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改造的实践过程中,梁漱溟强调:“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9]。晏阳初则认为提高农民的觉悟主要应依靠知识分子去“化农民”,即教育农民或让农民接受教育,让农民“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自己去干”,“要自己起来想办法,去打算”[10]。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建设。虽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但对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还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最后,乡村运动者的行动推动了中国农村一些方面的进步。如,在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菏泽则训练并组织农民组成联庄会,进行乡村自卫;山西的“村政建设”规范了基层政权建设,使得政令能够贯彻到村,村民能够参与政治活动,有利于农村政治的发展并促进了农村的安定。
四、小结
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已经退出社会改革主旋律半个多世纪了,但它仍时刻提醒人们记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农村这一阵地。从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知道:通过文化教育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并最终推动农村发展是可行的,但要确保振兴农村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对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808so.com
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齐抓共管。毫无疑问,乡村建设运动对现在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郑大华.梁漱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J].独立评论:第125号.
[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
[4]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陶郁.乡村建设运动的进步意义和及其不足之处[J].三农中国,.
[6]邱志强.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
[7]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J].史学月刊,2003,(4).
[8]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9]晏阳初.晏阳初全集

(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点赞:17921 浏览:8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