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面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政府要对农村金融改革给与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农村的货币投放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支取、货币的发放与收回、汇兑、转账结算、保险、信托、租赁、债权的发行、票据贴现、证券交易等都属于农村金融活动。

二、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1.引导城市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
当前,我国整体上存在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资金在城乡的分布上却存在严重的不均。城市流动性严重过剩,推动着各种资产快速上升,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城乡之间这种资金分布的严重不均,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城市金融进入农村市场的有效机制。
2.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放开了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并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鼓励真正按照信用合作原则新组建农村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货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支持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部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措施有助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总量。
3.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分工严格、竞争不足”的残缺不全的体系。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严格的银行、证券、保险分工制度。证券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农村银行类机构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发放支农贷款,邮政储蓄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农村金融“抽水机”,农村金融的“贫血”现象愈益凸显。农村金融必须有适度的市场竞争。多种资本和各类机构的进入,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最终形成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三、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多个一号文件明确了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建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必须在实践中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选择和运用农村金融理论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石。在农村金融领域,有三种不同的理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808so.com
论流派: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正确选择和运用农村金融理论,对于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业信贷补贴论认为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融资对象。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盈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然而,经验表明,贫困农户事实上有储蓄需求。低息贷款政策很难实现其促进农业生产和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在对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认为,农户包括贫困农户是有储蓄能力的,没必要由外部注入资金;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机构运作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则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无法避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合理干预。这一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一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前,保持正的实际存款利率,同时抑制存贷款利率的增长,政府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储蓄动员的同时从外部供给资金以解决信贷配给和过度信用需求问题;三是在不损害银行最基本利润的范围内,政策性金融是有效的;四是鼓励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等互助合作形式;五是提倡担保融资、使用权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六是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七是给予一定特殊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发展,如限制新参与者等;八是政府适当介入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改善。
2.正确看待财政与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职能划分
农村金融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金融的边界界定和功能定位。农村金融的边界和功能不同于财政。从根本上来说,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融资需求问题,能够有效地对农业生产和农民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主要功能是资源配置,注重的是效率。
财政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再分配,注重的是公平。政府要把原先用于补贴农业信贷和为农村金融机构注入的公共资金,部分的用于对农村其他农业活动的支持,如把公共资金用于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活动。经验表明,在上述领域进行投资,比贷款补贴更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减少贫困等社会目标。如果把本属于财政的职能由金融机构去承担,结果往往是低效的。
3.正确理解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运作模式
过去农村金融改革侧重于对机构的调整、重组和监管,往往忽视了农村金融的基本需求,忽视了不同金融功能的实现模式。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要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发挥作用的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作为弥补金融市场失灵的有效工具,政策性金融仍然是必要的。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政策性金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政策性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萎缩是一种趋势,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运作也是一种规律。通过财政有限补贴、公开招标和商业化运作,政策性金融也可以办成一种完全基于资源和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模式。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必须有能力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基本没有政府财政补贴条件下,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商业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在内部,商业性金融机构必须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在外部,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这些机构形成正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康的激励机制会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努力提供更广泛的贷款、存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产品,努力争取广泛的客户群。其结果是农户和企业得到更为及时、可靠和方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使他们能够从事高回报的经济活动,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福利水平的目的。
4.正确处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共存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其中,正规金融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等,非正规金融则是亲戚和朋友借贷、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商业信用、私人放贷者、非政府组织的信贷项目等。
调查显示,目前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相当普遍,在有些地区覆盖面达50%左右的农户。非正规金融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小巧灵活,操作简便,信贷合同简单,缓解了抵押担保约束。这些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制约,导致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劣势。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具优势,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两者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应该更多地看待两者的互补性。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不要把所有的非正规金融都正规化,要充分重视民间金融组织的培育,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参考文献:
邱立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7(4).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
[3]李文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迎来政策“利好”[J].金融时报.

点赞:5621 浏览:1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