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A
摘 要:在教学中挖掘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会解决教育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知识周期性短,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强。因此,教学中要围绕学科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会“如何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实践,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构建应把握如下几个层面。

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导向,更能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探究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方法上来。但是,问题从何而来?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做好“设疑”“引导”。
首先,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实际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力法。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内容时,为了解释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把主体与客体、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强调人认识事物的程序。教师可提出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以此观点解释日常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各种学习行为等问题。通过学生探寻的一些简单片断与事例,通过概括来说明学习的规律、过程,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从而理解学习理论的内涵,认识到它对信息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则组织学生从书本与教学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此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学科实际应用中现象的探究。如在学习视觉媒体时,当教师提出视觉媒体的分类时,学生就提出“现有课堂教学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幻灯、投影等已经不多见”“幻灯、投影媒体如何学”,继而提出“幻灯、投影媒体的优势何在”等问题。教师便可确定“视觉媒体的比较”课题,让学生去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实际调查来收集数据,得出在媒体选择使用中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这样,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二、操作实践,参与探究

信息技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各种媒体的使用操作,掌握媒体的性能与操作技巧。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从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与处理的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人的最初智力活动是一些实际的外部活动。这此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使内部智力活动最终形成。真正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还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在实践中“悟”出来。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提供充足的时间,精心组织安排,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想像、假设、推理、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中有许多硬件操作与软件制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已学的概念、原理来进行分析、综合和探究,从而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在flash多媒体课件编制中,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在学生了解软件使用基本构架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视频的插入、声音的控制、多元素协同播放等技能课题,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操作,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原理来探索研究,逐步掌握课件编制的综合技能。在媒体的操作实验中,通过对媒体的性能研究,才能较好地掌握媒体的操作使用技巧。在操作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通过相互的讨论、交流,形成解决的办法。在操作实践中来增长创新,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

三、联系实际,激发探究

信息技术不仅强调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中职的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并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如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设计的原则,让学生联系教育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各学科的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CAI)设计等。通过设计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与学科的研究能力。
在见习、实习中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如专用电教教室的媒体构成、信息技术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效果调查等。这样可以激发一部分学生的探究。同时,通过实际运用,创设类似科学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知识的转换、迁移和应用。并通过探究,获取更多更广的新信息、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评价结果,注重探究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考试,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
只是一个很小的力面。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学科探究活动中,他们对信息技术问题
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对信息技术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这是单纯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媒体的操作与软件的制作来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编制与教学设计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还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问题的考察、研究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自获得的思考材料、符合规范的思考逻辑等等进行全面评价,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
总之,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展现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过程中来提高能力,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技能,才能使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真正提高,培养出适应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崔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3]韩志坚、封昌权、徐建祥.信息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胡水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卢景红,女,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计算机教师,多年从事计算机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多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

点赞:6608 浏览: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