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是这样解释的:一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二是有效果。“有效”用来限制“教学”,那么“有效教学”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学要实现预设目标,二是教学要有效果。教学要实现预设目标,就是要求教学要有效率,那么“有效教学”就要既注重效率又注重效果。教学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收获,因此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统一的。“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不仅强调学生学什么,而且强调学生如何学,学的效果怎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否获得了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这里的“收获”与“效果”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成绩而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语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808so.com
文素养。由此可见,“有效教学”思想体现的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把“有效教学”落实到实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可供参考:

一、教师要进行有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情、备学法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的备课,才是有效的备课,才能提出更为有效的教法,指导更为有效的学法,因而有效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笔者经过实践证明,发现了解学情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一种边阅读、边思考的“深度阅读”习惯,在笔记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见解。课前教师只需抽出约半小时的时间了解反馈信息,就可以把握教学重难点,教学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在执教《一个人的遭遇》一课前,我在备教材时翻阅了学生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这样一条反馈信息:“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描写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因为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怎样拯救深受战争灾害的人们”。这就充分表明学生不仅在认真阅读文本,而且还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以为这种建立在学生认真思考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但在目前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做到沉静身心、多读深思的学生真的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切实落实语文素养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得到了发展。从理论上讲,教师在教学前花一定的时间了解学情,备课时头脑中就会出现诸多学生的面孔,想到学生在课堂上努力思考的神情,想到学生思维动态的过程。这样教师的主要精力就会放在学生身上,就会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上,这种“换位思考”的备课模式,必然会带来教法、学法上的变革或延伸,学生在这种“亲我氛围”的教法、学法引导下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表达欲。

二、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冥想时间”

课堂上,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推广“友善用脑”教学理念的新西兰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蒂·沃德认为:“青少年对同一件事情的注意力持续不会超过15分钟,除非他们对某一个主题特别感兴趣。因此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每一阶段留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思维整理,即给学生‘冥想时间’。”但在多媒体充斥课堂的时代,不少老师在有意或潜意识里会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即语文课堂的容量越大越好,师生互动愈活愈好。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后,漫无边际的讨论合作、煞有介事的小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似乎有了小组活动,这堂课就成功了,似乎学生讨论得热烈就叫有效教学,似乎运用了充满动画感的多媒体就说明体现新课标理念了。但假如我们静心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所谓的“容量大”往往指向知识层面或技能层面,所谓的“活”其实就是“动”,学生不动他就急。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类似于我们当代人那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这种所谓“高效”的背后是以我们的“身心俱疲”和“精神荒漠”为代价的。中国有句古话:“仁者静,知者动。”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假设我们将“知”当做是外显的,即人的应变能力的话,那么,“仁”,是否可以归结为内隐的,即更高一层的人的精神层面呢?那么,古人为何要将“仁”放于“知”前呢?作为一线教师,在追求“时髦热闹”的同时,我想还要珍视课堂上的安静时刻,因为智慧之花往往在安静中绽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知识更新、文化多彩的迫切性也更加突出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能适应学生,而不能抱怨学生,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从心理上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做学生知识上的“传授者”“服务者”“引领者”和“伴随者”,还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虚怀若谷地向学生学习,做新知识的“接受者”,甚至扮演当代学生的“追随者”,因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在角色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上大胆进行变革,传授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中学)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5611 浏览:1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