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结合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的生态规划实践,明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通过对影响生态安全格局因素的分析,确定构建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阐述构建格局的过程,并提出保护和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措施建议。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天府新区生态服务生态建设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支撑与保障基础之上,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源于:本科论文www.808so.com
有赖于稳定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也就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最大限度、最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并避免城市对自然系统造成过多的人为干扰,恢复并增强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自然做功,让生态发挥服务功能,以此增强整个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
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最大限度地减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通过对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水面和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优先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通过对生态空间的识别,以及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的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空间与生态种群源水平方向的链接,拓展生态种群源区的范围,缓解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增加城镇发展空间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形成稳定的镶嵌组合关系。
2 影响生态安全格局的因素
2.1 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
生态敏感性主要是从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各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从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来看,总体来说天府新区成都范围内生态敏感度从东向西逐渐降低,高度敏感区大部分集中在龙泉山地区,还有部分散点状分布于牧马山台地区域、彭祖山余脉进入天府新区的区域和鹿溪河沿岸。
本文所称生态适宜性是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生态产品,而且为生命系统提供必需的自然条件和效用。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首先考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成规模连片的高度生态敏感区和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必须作为生态控制地区,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功能的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
2.2 区域性生态基础
成都平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中部丘陵区的大生态过渡带,而天府新区处于山地-成都平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生境,生态要素丰富多样,相互融合。成都天府新区范围内拥有森林、湖泊、河流、平原农耕等多种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囊括了龙泉山、牧马山、彭祖山、龙泉湖、锦江、鹿溪河等多种生态要素,各要素交错联通,山水相融。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结合区域性的生态基础,
应当在现有的区域性生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把自然、生物、大地景观结合起来,营造生态化的城乡空间环境,构建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2.3 城市格局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确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为“中心集聚,走廊拓展”。城市空间格局以成都“一核、两区、双中心”的整体结构为前提,按照组合型城市理念,构建“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的新区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以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为前提,防止城市粘连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理念。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充分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将生态格局构建成为城市永久性的开放空间,有效控制城镇边缘区的无序蔓延。
3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
3.1 连续性
连续性首先指生态要素在空间上的连续。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修复生态基质、疏通生态廊道,增加节点功能,建立斑块-廊道-基质有机结合,形成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的生态安全格局。
连续性还指生态系统在城乡之间的联系。应当建立人工绿地系统与大地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构筑城乡融合的绿地网络,将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城市,将公共游憩活动导向乡村,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形成空间连续、形态互恰、多类型、多层次、高效益的城乡生态格局,既通过限制建成区蔓延保护绿隔地区的大地生态系统,也通过“引绿入城”优化城市地区的游憩生态系统。
3.2 综合性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将生态要素综合考虑,对山、水、田、林进行统筹安排,将生态保护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包括地质灾害防治、水源涵养、雨洪水管理、碳氧平衡、提供生物栖息地、缓解热岛效应、休闲游憩、审美启智等多种功能有机复合的生态体系。
3.2 协调性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该与周边更大区域的生态格局相协调,通过对生态基础进行分析,对生态问题进行诊断,对关键自然过程和生态要素进行空间分析,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城乡协调的生态基础设施。
4、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
4.1 带-楔式格局
《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2011-2030)》确定的市域生态系统格局为 “两带五楔、双环多廊、九园十湖”,其中涉及天府新区的重要要素有龙泉山生态屏障带和三圣乡—龙泉山绿楔。《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建设“一区两楔八带”的生态绿地系统,其中一区指龙泉山生态服务区,两楔指三圣乡—龙泉山绿楔与彭祖山绿楔。
上述两个规划把握了天府新区内的核心生态要素和资源,将龙泉山生态屏障、三圣乡—龙泉山绿楔与彭祖山绿楔等大型生态空间确定下来,但是缺乏对绿隔地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考虑,带和楔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
4.2 掌-指式格局
1947年哥本哈根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城市新区开发沿着几条狭窄的放射状走廊,走廊间被森林、农田和开发绿地组成的绿楔所分隔。这种间隔式的布局,使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交错而临,蜿蜒曲折的空间肌理与自然开敞的生态环境协调共存。
通过对成都天府新区生态本底和核心资源的梳理,可以发现存在两只“手掌”,龙泉山现状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具有突出的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作用,可以作为绿色生态源。龙泉山近年来存在生态环境的逆向发展趋势,长期的人为活动导致自然原始森林植被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的乔木林、果树林和竹林,因此更应该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发挥其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彭祖山具有稀有的原生态之美,彭祖山风景区是国内独有、世界唯一以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有“成都南后长寿宫”之称,是天府新区周边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天府新区的绿色生态“后花园”。
分别以龙泉山和彭祖山作为生态源,可以构建生态廊道手指状深入城市组团,形成掌-指式生态格局。
本次规划将龙泉山生态源和彭祖山生态源组织多条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并在生态源之间以及廊道之间构建有机的联系,将生态环境引入了城市组团,构建一个有机、稳定的生态系统网络。形成“双屏藏源,多廊融城”宏观生态格局。
5、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措施建议
生态系统的质量不是一个单纯的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质的问题。为构建高品质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宏观的空间结构下,成都天府新区的生态建设主要包含两大举措:一是对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水面的的等发挥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进行保护和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二是通过生态绿楔、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以水平方向的链接,强化城镇发展空间与生态源的有机联系,拓展生态源的服务功能,缓解经济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增加城镇发展空间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基于此,生态建设主要考虑从水系和林地两个方面加以推进,生态保护则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和控制生态绿隔地区内的建设用地来实现。

点赞:16294 浏览:7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