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小学校特色教育发展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小学校好像是一条制造标准件的流水生产线,众多学校“千校一面”,对于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利的,学校的有限教育资源不能够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师的创造才能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众多学生的广泛兴趣爱好和智力潜能不能够得到发挥。要转变现存这种不合理状况,必须对传统应试教育进行改革,推进中小学校的特色教育。国家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中小学特色教育的理念,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自身心理素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明确中小学校应该逐渐向特色学校过渡的意向。
有关办学特色的概念,众多学者观点迥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即“办学特色是指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特色建设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学校优势,挖掘学校的潜在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显性优势的过程。探究每个学校发展的历史,会发现每个学校都有某种潜在优势,只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就能将潜在优势转变为学校特色。本文就发展中小学校特色教育的策略提出几点认识:

一、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

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是准确定位学校特色的基础,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最本质的标志。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甚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文化的核心思想决定着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也决定着本校特有的教育理念、管理哲学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并未简单的一蹴而就,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淀和释放出来的,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和特色的深层表达。不同的学校历史渊源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文化表征。因此,正确解读本学校的历史文化,是学校选准特色,在现实中能够有效推广和践行,最终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前提。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学校文化能够从所有师生身上得到中小学校特色教育发展对策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具体体现。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面的、有意识、具有深远战略作用的管理行为,涵盖学校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创建特色教育,尤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凸显特色品牌的文化氛围。根据校园文化的目标和主题,建设相对应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则是学校特色的外在体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精心布置的校园是最直观的、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个性的教科书。

二、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特色和路线,是特色建设的统筹者和践行者。从许多成功案例来看,特色学校的文化定位和健康发展与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校长有长远眼光,有渊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思维品质、成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杰出的管理才能等,这些是校长的必备素质。特色建设离不开校长的科学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和传统管理相比,校长职能有所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照章办事,缺乏自主性,学校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特色学校的建设则需要调整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教材的选择到资源的配备、从财政的预算到人事的安排等,最大限度地给与校长自主权,做到“校本管理”。在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整合学校有限的人力、 物力、 财力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创建特色学校。

三、调动广大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特色建设是多种因素合理共振的结果,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等群体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校长本人的呼吁,老师和学生是推动特色建设的动力源泉,因此,所有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积极参与精神至关重要。特色学校创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全能的学生,学生的优势发展则是特色学校最终成功的重要标志。而特色教师是实施特色建设的真正实施者,特色教育必须通过特色教师才能真正完成、实现。只有特色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特色教师是必经途径,同时,特色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其他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成为特色建设的助推器。

四、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特色学校必须突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统得过死”的管理模式。特色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家长、教育机构和全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全力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特色教育蓬勃发展的沃土。外部环境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设施等。要改善学校的评估体系,要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级标准,将基础性评估和特色评估作为评估的两方面加以全面考察,给与那些特色教育办的有声有色的学校给与大力支持。同时还完善制度建设,“没有社会秩序, 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制度安排或工作规则形成了社会秩序, 并使它运转和存活。” 特色建设不能单纯依靠理念和热情,它们不能保证行动的持久性和正确性,而只有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才能使特色办学的理念得到真正的贯彻与实施。制度建设要体现人本理念、满足师生的需要、尊重师生的权利、推动师生的发展,明确各部门的职能,避开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学校要对特色的理念、内容、操作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依托学校原有的制度,围绕学校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体现时代性的特色制度,用制度提升管理效能,规范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制度”要具有一定弹性,根据政策、环境、人员等变化及时作出适当调整。为了提高制度实施的可操作性,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制度建设的讨论。需要明确的是:制度和文化是相融共生、相辅相成,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制度通过被认同形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文化能使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中小学特色教育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校长具有长远眼光,正确定位学校文化的内涵,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其中,也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点赞:23261 浏览:105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