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速,“文化反哺”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对“文化反哺”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村学校的“文化反哺”,并且分析了农村学校的文化反哺功能,最后提出了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途径,以期对我国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文化反哺农村学校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项伟大事业。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传承和创新农村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担当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应成为农村学校的自主选择。但目前我国农村学校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在先进文化的传播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带有情感因素和非对抗性的“文化反哺”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808so.com
,在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方面能取得事半功倍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探讨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笔者试图从“文化反哺”的视角,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家长进行“反哺”来提高农民素质修养,探寻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3.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808so.com
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年创刊号.
[2]陈旭峰,田志锋.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31-3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BHA100055)的部分成果。

点赞:20147 浏览: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