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莫言与我国当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今年是2013年①,一百年前,1913年,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作家。
诺贝尔奖是从1901年开始的,到1913年才过了13年,泰戈尔就获得了这个奖。可是整整一百年过去了,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一百年中,整个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没有几个。东亚地区大概就是日本有两个,中国本来也有两个,但是其中一位高行健先生加入了法国国籍,算法国人了。那么今天来讲,莫言就是第一个中国籍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一百年来,从印度到日本到中国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其实所有的东亚国家对诺贝尔奖都有期待。就在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前夕,中国学者钱智修就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泰戈尔人生观。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在世界上影响就越来越大了。
当年泰戈尔得奖和去年莫言得奖一样,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欧洲人对亚洲的文化是很不了解的,泰戈尔是印度人,当时印度尚未独立,是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难道殖民地的人也可以得欧洲这么重要的一个奖项吗?我看过一个材料,当时英国很多人推崇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有评论家认为,泰戈尔的英文非常好。泰戈尔在殖民地受英语教育,泰戈尔英语好到什么程度呢?泰戈尔当年在英国出版诗集《吉檀迦利》,英国人读了之后,认为作者的英文就像是英国人写的那样。所以他完全有资格得奖。下边的意思就不好听了,泰戈尔的得奖也侧面证明了英国殖民政策的深入普及,反映出殖民政策的成功。②
正因为这样,泰戈尔的身份非常复杂,他一方面被亚洲人视为是亚洲文化的光荣,另一方面又被西方人视为是西方文明的胜利。泰戈尔当时也很纠结,他到日本、中国来发表演讲,要划清与西方文明的界限,强调自己虽是英国统治下的臣民但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得奖是因为他代表了东方文化。为了弘扬东方文化这一理想,泰戈尔在印度创办了一所国际大学,希望把日本、中国、印度文化融合起来,同时聘请老师教日本、中国、印度文化,他希望将来东方文化能融合成一股力量来与西方文化抗衡。他认为西方文化都是统一的,都来源于希腊与希伯来,但东方文化却各有特点,所以他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东方文化的融合,并为之去日本、中国演讲,希望加强这三个国家的友谊。③
泰戈尔到日本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回,遭到了日本主流社会的排斥。日本人反感他的东方文化话题,因为日本人正忙于“脱亚入欧”,急于摆脱亚洲传统尤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向欧洲的现代化靠拢,因此泰戈尔在日本预定的演讲等都被取消了④。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也是这样,遭到了“五四”时期文化骨干人物诸如陈独秀、瞿秋白、鲁迅、茅盾等人的反对。陈独秀态度最为激烈,他认为泰戈尔所讲的东方文化,我们有的是,都要抛弃了,你来讲这个干什么?因此泰戈尔很伤心,他觉得自己是把你们当作亲爱的兄弟而来,做的是当年玄奘沟通中印文化的事业,可是中国人、日本人都不欢迎他。⑤
这种文化的尴尬在经过了100年以后,到了今天仍然存在,现在莫言得奖也是引起了很大争论。莫言该不该得奖?莫言水平够不够得奖?这跟当年骂泰戈尔差不多。现在的争论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这一看法不仅来自中国,也来自欧洲的汉学家。他们认为莫言为什么得奖呢?是因为翻译好。他们特别提出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教授葛浩文的翻译实在好。葛浩文把莫言文中所有西方人不欢迎的东西全部删掉,等于将莫言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所以不是莫言得这个奖,而是葛浩文得奖。这个观点到最近还有人在说。我想东方人要获得西方人的一个奖实在辛苦,好不容易得到后,还会有一个语言的资格理由。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语言是不通的。西方人觉得泰戈尔当年是用英文出版《吉檀迦利》而不是孟加拉语,获奖不是泰戈尔好,而是因为英文好。莫言用中文写作,是通过英文、瑞典文等翻译,因此获奖不是莫言好,而是翻译好。无论是泰戈尔还是莫言,所遇到的争论是相似的,就是东方文化、东方作家不配得西方的奖,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鲁迅比较聪明。鲁迅当年婉拒了有人倡议他参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鲁迅回答的原话是:“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他还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⑥鲁迅说得很坦率,如果外国人因为我是东方人而照顾我,那我宁可不要这个奖。可以看出,100年过去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隔阂还是很深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语言的理由。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里面,我还没搞清楚评委们看的是莫言小说的哪一个文本,评委中除了马悦然懂中文之外,其他17个评委看的可能是法文,英文或者瑞典文。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也是有根据的,因为评委们看的不是中文文本。
但我后来看了评奖委员会关于莫言获奖的颁奖辞,我认为他们是看懂了莫言的。颁奖辞中不仅说莫言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也说莫言是欧洲拉伯雷传统下的优秀作家之一。我感到他们真的是看懂莫言了,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理由。我一直认为,莫言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与拉伯雷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传统有相似之处。就像巴赫金论述拉伯雷时说的,拉伯雷所代表的民间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主流的资产阶级的美学观念是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民间性,拉伯雷的作品才有着特殊的‘非文学性’,也就是说,他的众多形象不符合自十六世纪末迄今一切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性标准和规范,无论它们的内容有过什么变化。拉伯雷远远超过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因为他们只是不符合较为狭隘的古典标准而已。拉伯雷的形象固有某种特殊的、原则性的和无法遏制的‘非性’:任何教条主义、任何专横性、任何片面的严肃性都不可能与拉伯雷的形象共融,这些形象与一切完成性和稳定性、一切狭隘的严肃性、与思想和世界观领域里的一切现成性和确定性都是相敌对的。”⑦我们国内很多人批评莫言,总是说莫言的作品写得很粗鄙,或者说写得很肮脏,很暴力。莫言被人批评的,基本上就是这些理由。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里,没有把莫言归到西方现代主义传统下理解,没有把莫言归到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下理解,也没有把莫言归到西方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的文化传统下面理解,而是很清楚地把莫言归纳到欧洲的民间文化传统下理解。这就好理解了,莫言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立场,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也具有世界性的因素。

点赞:8121 浏览: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