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与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从目前中职的实际情况看,更为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努力实现教学安的调整,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而实施课程项目教学是解决理由的有效途径。这一策略的研究及实践策略,能推动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中职;项目教学法;学习兴趣;无缝衔接
项目教学最能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是一项配合课程改革工作的普及性工作。传统的中职教育“学问化”的倾向,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相脱离。这种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照搬普通教育的学问导向课程模式。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变革传统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并开展项目教学,应当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一个课题。实施课程项目教学是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结构

1、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从事)一件(项)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教学项目是指在工作分析之后在行动领域中被确定为学习领域的工作项目。教学项目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能保证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能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应用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等有直接的关系并具相应的应用价值;保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项目的机会,相应的给学生提供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以及处理项目中的实际理由的机会。
2、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使用程序一般可按照教学阶段进行,即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具体操作和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解答疑难等作用,项目教学设计的结构是“整——分——合”的形式,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程序为: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围绕一个实践性的和接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的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具体实施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了解信息:做什么?
第二: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工作?
第三:做出决定:怎样的生产过程与工作工具?
第四:实施工作过程;
第五:检查工作过程:任务是否已经符合要求完成了
第六:评价工作:下一次工作中改善什么?
模块化设计——推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相渗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典型的职业活动,确定工作项目,对接职业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重组出六个学习领域,确定了十九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引领完成工作任务,依据岗位要求,实施专业教学,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率100%。
情境化教学——推动基本技能与专业能力共同提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对接工作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室,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注重将企业生产情境和管理模式引入教学,模拟企业生产,将企业产品评价标准引入教学考核,将实训技能点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相结合,培养学生效率、质量及成本意识。

三、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理由

教师在项目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要确立项目先要弄清楚项目的范围,其教学内容也要充分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项目的难易度;之后,用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项目的确定,一定要以餐厅工作过程为依据,分析有关餐厅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情境。
2、项目实施前的引导要精练清晰
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之前就对其进行相应的新知识的讲解以及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方面的引导或是必要的提示性指导。如应对新知识进行的讲解突出,避开不必要的。同时,教师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并及时给出相关资料。在实施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具体项目和目标,并提升该如何操作,以此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知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一定的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习行为的是与工作的逻辑相一致,真正体现出“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只有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也才能做到“教最新的”,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要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此合作和配合完成的既定项目或是任务,实现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这种教学策略如今为更多一线教师所接受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太刚,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9(1).
[3]高俊学,刘伟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理由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作者简介:刘艳英(1963—),讲师,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点赞:5658 浏览:1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