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且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速度惊人,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根据研究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区人民检察院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探寻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提出较为合理的预防措施,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提出倡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因素;预防措施
1674-1723(2013)12-0179-02
根据近些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到了全国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青少年犯罪总数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由此看来,未成年人尤其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高发人群。所以探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因素,进而找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预防举措,对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具有重大作用。

一、未成年人犯罪界定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界定,首先要搞清楚未成年人的界定,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具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本法规定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可见,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叫做未成年人。
简单来说,未成年人犯罪就是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任何犯罪行为都与其心理意识有着密切联系,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心理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心理意识能够指导人的社会行为。人从出生开始,心理意识就在不断的发展,到了青少年时期,人们的心理意识逐步发展成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也日趋完善,对自己的行为要付出一定责任,因此,青少年犯罪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有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重大罪行,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纵火、爆炸、投毒、贩卖毒品等,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于未成年人年龄的特殊性,未成年人犯罪不判处死刑,案件处理不对外公开,并根据实际情况从轻处理。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一)内在因素:生理与心理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要经过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又叫做心理危险期,在这一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快速发展,但是心理往往发育不够成熟,心理特征与社会发展和家庭关系会发生种种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的解决,就会成为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因素。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里青少年的外在生理特征迅速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外貌发展成熟、生理机能增强和性早熟,变得相对独立和成熟,他们渴望变成真正的大人,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进入到“大人”的世界。但同时,他们的心理并未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发育的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并且正在经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阶段,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这种青春期所固有的矛盾,再加上不乱因素的诱导和教育失当,极易诱发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外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不良诱因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收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激发未成年人心中的消极情绪,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未成年人所接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矛盾较多、成员关系淡漠、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个性发育以及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当中,心理就会朝着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犯罪心理。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接触的另一个环境就是学校,学校是将同年龄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还存在很大不足,普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放任差生自由发展,每个学生自身特点不相同,在青春期中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理由,学校在这一情况上很难全面把握,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教育,避开他们误入歧途。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如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低俗文化都容易对未成年人造成影响,使他们在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下,无法制约自己,产生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

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监管和抚养职责,加强未成年人心理上的照顾。特别是要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各方面变化,采取适当措施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对孩子们的关爱,使其平和的过渡青春期。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增强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解答孩子对社会的疑难迷惑,排解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增加未成年人的安全感,减弱未成年人在叛逆期的暴躁情绪,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自身健康成长

(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重视未成年人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学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受挫能力,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学校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开设法制课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将法制教育落实到实处。最后,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变化,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接轨,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小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然而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理由已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理由,它不仅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个人发展,还会造成严重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究其根源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理由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为青少年成长发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玉洁.由两起案例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J].发展,2010,
(12).
[2]张伟锋,章坚宁,顾方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深思与探索[J].新西部,
2010,(11).
作者简介:张琍(1967-),女,山西朔州人,供职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刑检。

点赞:6372 浏览:2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