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艺术浅谈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导入,也叫“课引子”,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一席话。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本文主要论述化学课堂导入的几种类型:实验导入法、复习导入中专生毕业论文www.808so.com
法、故事导入法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教学艺术
课堂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是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的关的、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一席话。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一节课的引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
1 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化学魔术或实验引入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
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有的化学实验很“神奇”,根据中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适当增加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验,例如,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趣味性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无色盐酸溶液画上几朵花,再蘸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画上叶子,将白纸挂在墙上,再向纸上喷洒紫色的石蕊试液,墙上马上呈现出“雨落叶出红花开”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倍感新鲜;然后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马上变浑浊,使学生感觉化学课如同变“魔术”一样,产生乐学心理,使堂课都保持激昂的情绪,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复习导入法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可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以旧引新,自然过渡,进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常用于同一单元或同一类型或需要承上启下的新课教学中。因此,要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及时向学生提出复习或预习的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例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节课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先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下面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借助寓言、传说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开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富有情趣的故事导入,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的农民,种植水稻,大米质量很好,但产量不高。多年以后,不知什么理由,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但好景不长,从 1955年开始,此地居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病:病人起初腰疼、背、手、脚等处的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患者走路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病人一直喊:“痛啊!痛啊!”仅以1963至1977年就死了207人。以死者遗体解剖看到:病人外表完好无损,体内骨折却多达70多处。后来经专家探讨,找到了病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原来是上游建立了一座炼锌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有害元素镉,含镉元素的水浇灌稻田,大米中也含有镉元素。人们长期食用含有镉元素的大米,酿成了以上的悲剧,这就是日本发生的‘痛痛病’”。这样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学习兴趣得以升华。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到了,我接着说:“可见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学生也不住地点点头。
4 问题导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能够检查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设疑使学生产生了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课。另外,设疑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学过的知识,还可涉及到与新课内容有联系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1)大家看见过燃烧着的煤层上面蓝色火焰吗?为什么是蓝色的?(2)大家听说过煤气中毒吗?什么是煤气?这些现象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但又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提问题,这时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5 创设“矛盾”实验导入新课法
教学实践表明,平淡无奇,无矛盾冲突地导入新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导入时,若设计一些“矛盾”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即对某一问题学生想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却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 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个中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课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要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
参考文献
刘显国.《教师必备的10项修炼》.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0
何彩霞.《对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测评和思考》.化学教育[J], 2001, (5)
[3] 王屹.《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06)
[4] 王道俊、王汗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锅元祥、张克理.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

点赞:10438 浏览:4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