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晚唐类书与社会教育特征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透过对中晚唐时期类书的编撰、体例及内容的选取等方面的探究,探寻中晚唐社会教育大略面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呈现中晚唐类书深层次的史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晚唐;类书;社会教育
类书是文献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古籍校勘、考证和辑佚的重要资料来源。可以折射出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中晚唐是类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晚唐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透过这一时期类书的编撰、体例及内容的选取,我们可以探知中晚唐社会教育大略面貌。
1.私学兴盛,塾学、家学、寺学种类多元化。中唐以后,类书的编撰部帙明显的减少,多是私家撰写,其一个主要的理由是中晚唐时期类书的功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只是供人作翻检之用,而是作为教科书供人记诵之用。元稹的《元氏类集》、白居易的《六帖》、温庭筠的《学海》、李商隐的《金钥》、皮日休的《皮氏鹿门家钞》以及敦煌类书残卷《籯金》、《语对》、《新集文词九经抄》等类书都具有以上的编撰目的。中晚唐时期类书编撰的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私学的兴盛使得当时社会教育用书需求量增加,这是文人们纷纷私修类书的一个主要理由。
另外,地方私塾编撰使用的教科书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敦煌写本P.2537、P.3650《略出赢金》。在抄写中按照教授的目的、敦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选取。反应出了敦煌地区地理位置与周边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北少数民族的交往。
家学是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撰类书教授知识成为当时家族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如元稹之父元宽编撰类书《百叶书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元氏长庆集》卷五七云:“先府君丛集群言,裁成《百叶书抄》,君(元稹之兄)惧不得授,乃日一食以斋其心者一月,先太君怜而请焉,由是尽付其书。是岁货婢足食之一日也,日一粥而课写千言,三岁乃卒业。”晚唐著名诗日休编撰《皮氏鹿门家钞》、敦煌发现的抄本《勤读书抄》、《新集文词九经抄》、《励忠节钞》等类书残卷,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当时的家庭教育面貌。这些类书保留了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史料,“证明当日在州县学及寺学教育风气下,家庭教育并未衰歇,实则是具有弥补教育不足的功能及补充教材不足的一种推广教育课本”。
中晚唐类书中所体现的当时另一种私学形式是寺学。寺学是寺院直接招收学生,开办的蒙童教育。晚唐时期敦煌共有僧寺16所,其中有11所开办了寺学。敦煌寺学中的教师为僧人,学生叫做“学士”、“学士郎”。敦煌的写本类书中有部分是出自寺学学生或僧人之手。另外从《事林》、《古贤集》、《杂抄》的内容看,当时的寺学教学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当是当时私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教育普及化,庶民阶层广泛受到教育。较之唐代前期,中晚唐教育趋于普及化。那波利贞《对唐开元末天宝初之际社会变革的考证》里指出:“在宪宗时代,即中唐时期,富家、贵族、命门子弟教育逐渐衰退。原来教育低下的庶民,因商业的发达,其精神生活,教育爱好已与贵族阶层并驾齐驱,并逐渐提高”。
中晚唐类书,志不录,后世不传,足说明深具民间教育之通俗的特质,一般庶民子弟少有接收教育的机会,能受教育亦多以识字、记账、写信为满足。或以学习应对进退与为人处世之基本规范为目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要求层次不高,因此多基本识字、普通常识,道德与处世箴言等为主,即非高文典册,颇涉俚俗。《杂抄》那波利贞称其为中唐庶民教育的重要资料,列举当时学子习业必读书目。
3、教学知识内容多样化,庶民知识水平极大提高。 历史地理知识方面。考察中晚唐类书,可知唐代庶民对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十分广泛,但内容很肤浅。诸如《珠玉抄》中 “何谓三川、八水、五岳、四渎?”“何名九州岛?”等等,内容简单,便于记忆。中晚唐历史知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古人奋发勤学事迹的歌咏为学童树立勤学的典范,勉励学童勤奋向学。《古贤集》中历史人物事迹的叙述,呈现了中晚唐庶民的历史观。有些类书“长期以来在民间发挥了正史与高文典册所不及之影响力,主宰着民间的历史观,是观察民间传统文化的窗口之一。”
道德教育方面。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行高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很注意思想道德内容的渗透,很多通俗教育类书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中晚唐时期的类书也不例外。
其中体现道德教育最典型的是敦煌写本《励忠节钞》。编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忠孝节义、高德贤能的事例,作为激励后人和教诫子孙之用。
日常生活知识方面。《杂抄》是当时一本广泛介绍生活中最具实用价值的综合性知识的启蒙教材,可以说得上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它的内容涉及到自然、历史、天文、历法、典章制度、处世态度等,在向学童传播天文、历史、地理、生活等各方面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提出了道德、生活节仪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带人接物的常识,但却有着深刻的哲理性,反映了唐代庶民教育已不在于口说,而是身体力行,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刘昫:《旧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欧阳修等:《新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白居易:《六帖》,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6] 张涤华:《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
[8] 王三庆:《敦煌类书》,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3年版。

点赞:3300 浏览: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