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挑大梁、走前头,就要通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基本特点;研究
1007-905X(2012)02-0104-03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又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意见,可以说,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城市由“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推进城市扩张与优化,推进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融城发展,并逐步实现都市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本文以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切入点,对郑州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启示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从1949年到2009年,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从22.08万人增加到312万人,增长了14倍。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产生巨大的吸纳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09年年末,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2%。郑州市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口、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中,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二是农村的改革政策使得农村经济的活力大大提升,农业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拥向城市,“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3.3万人。三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作为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中心乡镇逐步城市化,也吸纳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四是国家实施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

(二)城市范围不断拓展,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区区域范围不断得到拓展。据统计,1983年郑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是67.8平方公里,至2009年,由于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8平方公里。近20多年来,郑州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在不断拓展区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特别是郑州新区的开发与建设,郑州新区的核心城区有150平方公里,几乎跟老城区面积相当。目前,中原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以综合交通为桥梁、以产业支撑为依托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三)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经济集聚效益不断扩大

随着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808so.com
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自身必然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城市化最本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区域不断向周边扩张,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必然推动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变。实践证明这种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旅游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郑州市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偏好、制度上的城乡分割,导致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郑州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一)忽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化严重滞后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源,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助推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双向互促共进。如英国在18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随着工业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到1881年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80%。1841~1931年间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85,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系数为0.997。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基本上是平行上升的曲线。英国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规律是:先通过工业吸收农业人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率得到提高;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之后,工业和农业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流动。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偏差系数一般为正值,但是,在郑州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存在相脱节的问题,具体数值见表1。
从1999年至今,郑州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明显滞后,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因素。

(二)计划性体制和城乡分割,抑制着城市化的进程

为了率先实现工业化,通过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尽管近年政策有所松动,但是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城市持续走高的各种生活成本,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约束。城乡分割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提高速度慢,进而造成城市生产能力过剩、库存增加、市场疲软,城市经济增速放缓,城市经济对农村的支持和辐射能力下降,城市化速度和水平“双低”。

(三)产业选择的历史性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扩张力

城市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基础和先导,是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自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偏低,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以前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摇摆不定。2003年以前,郑州市一直在“工业强市”和“商贸强市”的选择上徘徊,错过了经济发展的好时期,虽然2003年提出了“拉长工业短腿”,开始正式确立了工业强市的战略,郑州市工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薄弱基础,使得郑州市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受到限制,城市的比较优势及扩张能力减弱。

(四)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功能的发挥受限

依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将逐步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讲,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城市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占到50%以上。
然而,郑州市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与2009年相比,不仅没有上升,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滞后的第三产业不仅不利于吸纳人口、安置就业,还严重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

(五)城市规划总体较好,但遗留问题较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做过两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1982~2000年郑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1994~2010年郑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这两次规划的引导,郑州城市建设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呈现出相互协调和稳步前进的势态。2002年,郑州市又编制了郑东新区的规划,对1990年的规划进行了很大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规划表现出编制规划、发展建设——修订规划、发展建设这样相互促进、相互调整的有序过程,具体见图1。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的规划与城市发展有了良性的互动局面。但在规划观念、规划的法律保障及规划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注重工程规划,忽视文化规划。城市建设中注重对广场、楼房等“硬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致使城市体现的只是科技特色,缺少文化特色。二是城市规划仅注重技术、形式,忽视了公众、政府与经济利益问题,忽视重大规划决策的风险分析和前瞻性研究,造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出台。三是忽视了区域和系统规划。在城市总体性规划中忽视了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导致各类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和整体性不协调,从而形成城乡交通上的“二元结构”。

三、推进郑州城市化进程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立足于“三个层次”,促进城市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分析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建立郑州城市化的实践路径。
第一,在宏观调控层面上,针对郑州城市化较为滞后的现状,建立以城市化来带动“三化”协同发展机制,提高郑州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为此,一是通过城市区域拓展战略,使得部分经济能力较强的农民迁移到城市去生活和工作,同时鼓励其自主创业。特别是通过中心村和中心镇规模的扩大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并让城镇化成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中间纽带。这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防止以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衰减为代价发展城市化。二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园区,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重点在城乡医疗、义务教育、水利交通、文化普及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第二,在中观层面,需要以中原经济区为背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形成“增长极”和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之间有机组织、合理分工与合作的共赢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升郑州都市区综合竞争力。以“努力建设郑州都市区”为目标,使其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经济社会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全域城市化”发展模式,推动郑州市周边城市群的整合发展,催化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即以增长极为指向,以都市区为定位,以发展轴为路径,率先转变郑州都市区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扩大都市区的圈域范围。
第三,从微观的发展策略来看,需注重郑州市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适时进行规划布局的调整。结合城郊生态资源、自然遗产和基本农田的保护,设定不可开发区域、控制开发区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在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培育相关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推动农民向城市转移、向市民转变。通过实施宏观、中观、微观三类不同层次的目标、措施,实现源于:论文资料网www.808so.com
三者相互衔接,推动郑州城市化进程。

(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1 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完善城市化人口转移和吸纳机制
一是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郑州应面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仅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会展、商贸服务等;还要发展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电子信息、房地产、高端商务等,特别是引导外资向这些领域倾斜,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二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充分重视对就业有更大的直接带动作用的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餐饮、商贸、娱乐、旅馆等行业,大力扶持这些领域的中小企业,对其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并降低发展成本,避免城市因发展的高成本形成对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的排斥,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在城市的聚集。
2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一是要改变规划中的单一理念。改变当前注重工程规划,忽视文化规划;注重技术,忽视前瞻性研究;注重单项规划,忽视各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等不合理规划。二是在操作中,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多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以“四规合一”的方式,推进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共同编制和整合,彻底改变目前各部门针对同一个地区分头规划、政出多门的现状。三是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郝鹏展,论近代以来郑州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刘东晓,郑州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3]王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 姚佐军

点赞:25858 浏览:118673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