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回归生活——品德课程基本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品德课堂”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一、运用生活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套用书本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理由。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生活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贴近生活,运用生活进行教学,使其在生活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努力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推动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编写的,但教材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去了的生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静态生活与动态生活、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如果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笔者依据学生良好道德品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注意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我从哪里来》《我是家中的小成员》《我掉了一颗牙》《我来试试看》《我的好习惯》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道德认识,实现良好道德的自我建构;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我播放本班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景,有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的场面,有老师为学生盛饭、端汤的镜头,有老师检查学生午休的情景……课一开始,便把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生活回味,体会老师为“我”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不断孕育理解、感激老师的积极情感。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使品德教学更富影响力;在教学《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抗日战争的典型事件和相关资料,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化,从而拉近了文本情节与学生间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品德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对学生有的生活题材,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让学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与感激。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验。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表达怎样对待父母的疼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述“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用具体生动的榜样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随后,我请班上一名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感人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他的介绍,感受着他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的眼里还闪烁着泪花。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学生们感到亲切可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今后准备怎么做?”学生们谈得很投入,计划说得也很具体。与此同时,我印发了一份“关心父母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养成时时处处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三)开发校本教材

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同时,还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发了《学会生活》校本教材,并“专题式”“系列化”的策略进行编排。所谓“专题式”,就是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紧紧结合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分为“衣着篇”(衣)、“烹饪篇”(食)、“家居篇”(住)、“出行篇”(行)四个专题进行设计。所谓“系列化”,就是每个专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12个实践体验活动,贯穿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12个学期之中,一般每学期完成每个专题中的一个实践活动内容。《衣着篇》选编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穿衣、叠衣、洗衣、晒衣以及衣服的修补、等内容,突出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烹饪篇》从一年级的煮鸡蛋、煮米饭到六年级的炒肉丝、煲鸡汤,小学六年下来能学会烧制一桌家常菜,增强了他们生活的本领;《家居篇》主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家用电器、餐具、炊具,学会泡茶招待客人,学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美化家庭生活环境,处理好邻里关系,学会待人接物;《出行篇》主要介绍出行的常识和礼仪。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将品德课程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体验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和热情,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为学生今后享受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赞:14242 浏览:5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