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兴趣呢?
关键词:化学教学 兴趣 培养 发挥主体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也离不开,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都证明,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兴趣十分必要,只有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能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

一、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手段。

一、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手段。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是充满疑惑和不解的,如果一味地先给学生灌输化学原理,让他们强行记忆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再演示试验验证刚才的反应原理,这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即使看见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大减。如果能把课堂教学内容调整一下,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深思,由现象找本质,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把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变成理由的答案。这个过程是新奇、有趣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顿时高涨。 例如,讲到高中化学第二章碱金属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钠的性质,教师不妨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操作如下: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拿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变化;再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一个盛水的小烧杯,观察反应现象;往烧杯内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要注意的是,操作不可过快,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每一步操作。教师边做演示边设疑问:金属钠可以用刀轻易地切开,说明它有什么物理性质?金属钠被切开后发生了怎样的颜色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理由?金属钠投入烧杯后有什么现象?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又说明什么理由?在这些理由的引导下,学生会发属钠具有质软、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及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的物理性质,还具有容易被氧化,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NaOH的化学性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停地思索,自己的努力找出理由的答案,从而不断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学生亲自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要想认识和理解得更深入,就自己亲自动手尝试。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教师的演示实验成功地阐明了理由而实验现象又非常神秘、有趣时,学生们就会情绪高昂,大有跃跃欲试之态。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满足他们的强烈求知欲,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的实际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归纳和吸收,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的复习手段。当然,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从旁指引,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操作。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和实验结果的不正确,反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实验,学生可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做实验时,还要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第一,实验前先预习。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单。第二,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要主动参与并及时、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时,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放置好。第三,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结束后,写好实验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对不成功的实验要认真查找、分析理由。在改善的基础上,多做几次,进行总结。

三、联系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总是努力做一个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化学,并把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我在教燃烧这节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理由:见过烧煤炉吧,那么为什么蜂窝煤要做成空心的呢?实心的煤不是更耐烧一些吗?煤球又为什么做成乒乓球大小的个儿呢?再大些行不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蜂窝煤里的洞是空气流通的孔道,它使蜂窝煤有比较大的表面与氧气接触,燃烧才能完全。煤球做大了,其心里的煤接触不到氧气,烧不透;做小了,在炉膛里堆得密密实实,不透空气,燃烧也困难。又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我介绍冬天到了,门窗紧闭,屋里生起炉火,温暖如春。但每逢这时节,医院里也总有煤气中毒的病人由救护车鸣笛急驶送来。那么,煤气是从哪儿来的呢?煤在炉子里燃烧时,空气从炉子的下部进入炉膛,因此,下面的碳可以充分的氧气,燃烧完全,充分燃烧不会产生煤气,不充分燃烧就容易产生煤气。在冬天烧煤炉时,由于门窗紧闭,屋里不通风,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扩散到室外去,人吸多了就会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但是,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煤气有呛鼻味,实际上是煤里面的硫燃烧后散发出来的,这样介绍学生就能比较好的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
总之,实验是化学兴趣的源泉,而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和思维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殊魅力,对化学课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跃跃欲试的心理,化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久化、稳定化这样才能。是学习的积极性永不衰竭,才能取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点赞:13361 浏览:5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