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中加强体验发展品质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品德与生活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途径,它不是单一知识和技能的学科,而是关系到少年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一代新人的培养,可谓重大。这一科目按照儿童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育,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过程。这种伴丰富的情感活动、情感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教学也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感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中不断发展道德品质。

一、从生活中发现,并培养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理由、情感理由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特殊生活理由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从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入手。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核心,不仅关注情感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把儿童培养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班原有一位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拖拉,有时也参与到打架之类的事中,使我心痛不已。一次班内“厨艺大比拼”中,我发现了这位学生炒得一手好菜。这使我想到,再淘气的孩子身上也有优点,只是做老师的没有及时捕捉到。套用一句话:学生身上并不缺少美,只是做老师的缺少发现,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在班上表扬了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把微笑与耐心送给他,把送给他。渐渐地,他与我更亲近了。如今,在他身上,以前的影子荡然无存。课堂上多了一位积极深思、踊跃发言的人,课间多了一位抢擦黑板的人,老师多了一位得力助手,班内多了一位好孩子。

二、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情激趣,诱发主体性。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给他们灌输抽象的概念,进行空间的说教,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发挥情感的巨大作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让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教育。如: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的教学中,让学生当小交警,做红绿灯的游戏,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交通标志演一演,学生在玩中熟悉了交通安全标志。这样的课堂教学寓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使了学生品德的内化,达到了晓之以理。
思想品德教学十分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推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此来增长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教《在学校的一天》,我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①上课铃响了,有学生还在走廊上玩;②上课铃一响,有同学探老师是否来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并学生的评价和舆论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以此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情境交融,丰富感悟与体验途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有一句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意指当遇到某个解决的理由,特别是当跟有关人员对某一理由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尽相同时,就不妨将自己放到别人的立场去,参照别人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深思某一理由。这样,可以有利于减少主观意识,有利于大家对理由取得共识和谅解。因此,在教学中,用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引入角色等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内心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小品演出,由教师扮演陌生人,由一位学生扮演吴芳,排演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一开场,陌生人就说:“我是李丽的远方阿姨,她妈妈要加班,不能来接她,让我来接。”让每位同学都设身处地为角色思索,李丽该怎么办?然后,让李丽自己采纳倡议;陌生人又说给她吃巧克力,李丽说打过电话没这回事,就喊捉骗子。虽然角色表演并不成熟,有时还会出点洋相,引起哄堂大笑。但学生对这种生动活泼的策略的喜爱却是显而易见的,用课堂小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加强了。
同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感悟与体验的途径。家庭是学生个性率真表现的地方,而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是最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可以利用这一点,布置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或要求父母带孩子去体验某种生活,让学生在家庭的体验中,在和父母的碰撞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起来,细腻起来。

四、由“感悟→发展→再感悟→再发展”,不断发展品质。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不能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理由。儿童的一些正确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可能。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使儿童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从而真正达到在感悟与体验中发展品质。
言之,品德与生活课是学生道德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品质的形成与对生活的体验尤其密不可分,以情育人在塑造儿童优良品质上更显强大的生命活力。体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又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不仅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学生的道德意志,而且能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和谐的整体,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推动品质的良好发展。

点赞:5026 浏览: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