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博物馆中新媒体展示技术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1578(2012)05-0075-02
1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2012年4月12日下午,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台湾青鸟新媒体艺术总监林俊廷作了题为“新媒体艺术与博物馆展示”讲座。林老师在讲述中以“实拟虚境于博物馆中的应用”作为重点,以 “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为例加以深入阐释。
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获得了空前成功。为了让观众亲近古人书画,台北故宫邀请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制作了3D动画版《富春山居图》,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影像拼接为巨幅40米长卷,再叠映以数码3D动画的实地山水影像,虚实相生。在互动环节中,只要观众击掌、人声呼喊,《富春山居图》中的画中人会以转头、摇扇来回应,而画中的渔夫樵夫瞬时间活泼起来,或撑船顺流而下,或挑担独行,让这幅古画刹时间鲜活生动起来。在“写山水诀”环节中,观众还能通过拼贴的互动方式领略构图的趣味,解读黄公望在写山水诀时的笔墨意趣。
在特展中,林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大胆地打破古今时空限制,再现了古代中国山水绘画艺术的高度写意与情境,创造了博物馆展览中更丰富的观赏层次,提供观众更多想象的维度与审美的愉悦。作为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把握到此幅画“万趣融其神思”(南朝画家·宗炳《画山水序》)和“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的意境,穿越六百七十年与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公望进行对话,创意奇妙之绝。这次特展为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范例,将艺术与科技进行最优化结合,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妙趣横生的感受。(参看图1)
图1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2 新媒体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由林俊廷老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对新媒体的高度诠释,此处意在对新媒体及博物馆中新媒体的应用做一个浅论。
目前世界上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根据各家所言,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
当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利用,与其所拥有传统媒体无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808so.com
法比拟的突出特质密切相关:(1)信号的高速度和高清晰度:无线电广播从未有过的稳定和清晰程度,信号传送失误率大大降低;(2)高共享度和高互动性:从另一个角度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实行“按需分配”,这与以往的“我说你听”的传统电视广播模式完全不同,受众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3)信息的深度、广度与发散度:在多领域给予相关的信息链接;(4)信息多媒体化:为人们提供新媒体的多方位立体感受;(5)信息的个性化:信息传播人性化服务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3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那么,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也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博物馆展陈设计中来,对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1博物馆展陈与屏幕影像技术应用
新媒体应用影视、声效、动画、互动等动态元素优化展陈效果,比传统静态展陈的手段表现出更多层次的内容,展现了更丰富的内涵,增强了观众的亲和力和理解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展品、知识和信息融入到情节、故事中,运用影视艺术的故事性、戏剧效果、节奏、韵律和逼真的场景氛围,使展览更加丰富而生动有趣。[3]
在“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则是以屏幕影像作为平台,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拼接为40米巨幅长卷,复原了《富春山居图》,并于其上增加互动装置。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其中一条展线的开头放置了大型屏幕,播放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传承故事,解读巴蜀文化。其动画与声效都吸引来到遗迹馆的观众。
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最好的时光——川大记忆”特展中,开头以一段视频引入,歌曲和动画的结合效果,将观众带进属于川大人自己的记忆中。
在四川博物院“共和之光——纪念辛亥四川保路运动”特展中,视频作为内容间相关信息的链接方式,打破图文式的长线展示。
3.2博物馆展陈与三维立体幻影成像技术应用
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是展陈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但文物的观赏受到空间的限制,文物的珍贵性、移动不便,使观众无法全方位的观赏。以新媒体技术为平台的幻影成像系统可以实现数字虚拟全方位展示。幻影成像系统是利用光学错觉原理,其优点在于它不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来调节。幻影成像系统可把展示物品以真彩色三维影像逼真地在空中成像,在普通的光照环境下清晰可见。将三维图形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数字图像实时地输出并显示在一个超大幅面的环形投影幕墙上,并以立体成像的方式呈现在观看者的眼前,使观看者和参与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虚拟仿真视觉感受。[4]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青铜立人的大型幻影成像场面,既达到了将其形态放大的效果,又营造了神秘的祭祀氛围。(参见图2)
图2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青铜立人幻影成像图
3.3博物馆导览系统与新媒体应用
3.3.1触摸屏技术
触摸屏技术具有体积小、容量大、信息表现形态丰富、交互性强、观众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和优势,成为博物馆导览信息采用的新手段。触摸屏互动点击的操作方式,使观众可以交互式地从触摸屏处选择展览的系统目录和图、文、声、像等基本内容,大大提高和方便了观众对博物馆信息全面系统的了解。[5]3.3.2无线新媒体技术
无线新媒体技术是将网络技术、蓝牙技术、手机移动特性等整合的新媒体技术,终端是手机。与博物馆采用的手持讲解互动装置类似,但功能更为强大。无线新媒体技术是局域网概念,在博物馆空间范围内根据展陈分项布局,设定若干个区域空间范围的驿站,制作相关信息节目内容。无线新媒体技术能够为观众提供博物馆导览,针对展品提供背后的故事以及向特定的展陈空间提供相应的信息。[6]
4 博物馆里新媒体展陈技术的优缺点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博物馆传播宣教的重要手段,以此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4.1新媒体展陈技术的有效传播
4.1.1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展品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展品自身蕴藏的丰富信息及文化内容,使展品成为展览中真正的主角,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关键。[7]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件静态的展品,我们从其外表除了能看出一些当时的工艺水平外,其蕴含的更深刻的文化内容我们无从了解。因此为了使参观者获取更多的关于展品的知识和信息才是博物馆展示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林俊廷老师则借助了三维动画内容和人画互动装置来增进展品文化内涵的传播。
4.1.2帮助观众更加生动形象地获取信息
澳大利亚著名博物馆学者唐纳德·霍恩层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我们不应该追求名词意义上的博物馆,而应该追求我们大家的博物馆,因此需要所有人都能‘读’博物馆。”这就明确提出我们的博物馆要大众化,适应社会,为大众服务,不能单纯的将藏品束之高阁,关起门来自己研究。今天的观众与以往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不同,他们更希望从情节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为此展览要有根据地还原、重构展品的使用环境和背景,采用三维实物造景、虚拟影像或遗址复原等手段使文字记载影像化,将人类的历史及自然风貌复原,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8]
在“山水合璧”特展中,观众可以朝画面里的渔夫樵夫叫“喂”并招手,画面的人物和船只都会随着声效而做出反应,与画面所要表达的悠然闲适的境界相吻合。观众无需通过人为讲解,便可从这种虚实互动中体味到六百七十多年前黄公望为代表的文人所追求的隐逸生活。
图3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展示场景图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有关青铜立人的幻影成像,以及对太阳神鸟的造景(参见图3),都让观众在“零文字”的情况下,感受到古代商朝人祭祀的神秘与鬼魅,在新媒体烘托的气氛中获取大量信息。
4.1.3有效增强博物馆的安全管理
随着世界、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以及博物馆的社会普及化,免费开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免费开放后,人流突然增加,对观众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合理引导和疏导观众人群,使参观始终处在有序中。[9]通过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减少观众在某几件实物面前的逗留时间,有效疏导观众,减少因观众过多而出现的拥挤现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安全隐患。
4.2新媒体展陈技术存在的弊端
第一,我国除了一些拥有丰厚财力支持的博物馆外,很多市、县级博物馆都存在经费入不敷出的问题。在基本的正常运营都勉强维持的情况下,很难再拨出资金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处理等新媒体技术。
第二,一些博物馆盲目追求博物馆发展大趋势,引进新媒体技术,却并未考虑馆内实际。馆内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在引进技术后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致使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也有在没有严格分析馆内藏品内容的情况下,滥用新媒体技术,使得博物馆信息传递效果差,观众无法获知更多的知识。如有的博物馆或因投影设备差或技术力量不足,投影在墙上的视频画面看不清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不能做到专人专责、定期维护和整修,甚至出现只使用不修理的现象。已经损坏的多媒体设备长期在展厅内作为辅助展品展示,不仅不能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而且会让博物馆水准在观众心目中有所跌落。
我国博物馆展示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之所以出现这些弊端,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根本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808so.com
于设计者未能充分研究和掌握它们在博物馆展示中的规划要求。
博物馆展示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都须根据展览的传播规律和内容表现的需要,历经一个转化和适应的过程。设计师除了要了解各项新媒体技术及设备的功能、效果、使用对象与场合,还得通晓该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系列规划要求。
任何多媒体手段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都需要充分的理由,须恪守“功能第一”的原则。新媒体技术作为展示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文物展品的主导地位。同时其种类多样,需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术。新媒体技术绝非越先进、越昂贵越好,恰当才是最好的。[10]
参考文献: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14.
同:15-16.
[3]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143.
[4]同[3]:144.
[5]同[3]:144.
[6]同[3]:145.
[7]苏源.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J].科学观察,2008,2.
[8]同[7].
[9]同[7].
[10]郑奕.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及规划要求[J].文物世界,2008,4:65-67.
作者简介:任琳,女,20岁,四川大学文化历史学院考古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2009级学生。

点赞:31000 浏览:1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