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民国初年近代教育发展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育体制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自从1840年战争开始,我国的教育一直处在曲折发展的阶段。但在民国初年,教育的近代化趋势有了明显的发展,受教育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它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对后世的教育体制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国初年的教育发展;发展理由;积极影响
教育史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教育理由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联系。只有综合考虑各方要素,才能最终理解近代教育的真实情况。近代教育从林则徐作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始和魏远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源头开始,然后到郑观应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一直到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人,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新式教育视为转变中国命运的强有力的武器。1912年,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1] 这则表明了国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但是自从1840年开始,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到了民国初年,我国的国民教育体制得到了崭新的发展。

一、民国初年教育向前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教育有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动向。衡量每一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最重要的要看施教者即教师的素质。民国时期,教师的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接受教育的地区比以前广泛,接受教育的人的数量比以前增加,教育的内容之前更广泛。
可见,自清末以来山西教师的数量大体上呈增长趋势。
教师的年龄结构是考察教师群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因素之一。以华北乡村教师为例,清末华北乡村小学教师多为年龄较长的旧式文人,如:涿州西坛村之小学教员为 69 岁,[3] 到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定县东亭乡村社会区 78 个小学教员中年龄最高之男教员超过 70 岁,年龄最高之女教员不满 40 岁,30 岁以下的教员共58人,约占74.3%,其中 20 岁以下者共 10人,占 12.8%,20 岁至 24 岁者共29人,占37.2%,25 岁至29岁者共19人,占24.4%。[3]( P211—212 )可见初级小学教师的年轻化。华北乡村小学教师年轻化的最主要理由是中师范毕业生、 中学毕业生、高小毕业生的比例增大。总体来说,近代华北乡村小学教师群体经过了一个逐渐年轻化的过程,是以20—30岁的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年纪较轻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可以专注于乡村教育事业。
教师的籍贯也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因素,清末学习气氛兴起之初,乡村小学多塾师充任,塾师以本村人居多。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不断增大,在教师籍贯分布的范围上较清末略有不同。总的来说,自清末到民国华北乡村小学教师的籍贯范围变化不大,由本村籍居多发展为本县籍占多数,少有外省籍的乡村小学教师。
通过以上对华北乡村小学教师群体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教师数量即规模。自清末以来华北乡村小学教师的数量大体上呈增长趋势;二是籍贯。该群体的籍贯分布渐宽,由清末的本村人任教为主发展到民国时期以本县或本村籍为主。这种分布模式既调整了过去相对单一的地缘配置模式,又不曾打破本地人任教本地的传统,便于乡村小学教师开展工作。三是年龄,该群体的年龄结构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年轻化的过程,由年龄较长的旧式文人过渡到以20—30岁的年青人为主。他们有更多热情专注于乡村教育事业。
总之,民国时期教育的教育范围较之前由单纯的的私塾扩展到各个地区,并且延伸到农村,受教育人数增加。并且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型职业群体。总之民国初期教育得到发展。

二、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民国初期,教育向近代转型的受多方面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成立,颁布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近代工业得到了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经费。国民政府对近代教育的改革也出台了一些措施。1912年9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革故鼎新,明令废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公布新教育宗旨,并颁布《壬子癸丑学制》,接着又先后颁布了各种学校法令,将学堂改称学校,小学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等等。[5]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科学”为武器,介绍西学是其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袁世凯的复古逆流,使教育走向了一个新阶段。在复古思潮的干扰下,新式教育步履维艰,受到严重影响。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界的复古倒退痛心疾首,从、科学的角度主张学习欧美的教育方针,并且提倡现实主义的学习理念。从而西学得到了传播。这是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内部理由。
民国初年的国家环境在客观上也为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列强侵略我国,主要是以文化侵略为主,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侵华方针,为培养精通西方文化的人才替他们干活,列强支持我国兴办新式学校,投资我国教育。这在客观上使教育在民国初年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影响

民国初期教育的近代化,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国初期的教育近代化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清朝末年,虽然外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西方文化,但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抵制西方文化,封建充斥着整个社会。学校教授的西方文化有限。民国政府成立后,建立了一些近代企业。迫切需要一懂得科学技术的近代化的人才。民国初期教育的发展,为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青年思想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中举起、科学大旗的青年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民国初期的教育对“五四”运动的兴起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国初期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近代人才。为近代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优秀人才还赴欧美留学,他们回国后结合本国实际,为后来发展民族企业,振兴民族企业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初期教育的发展加速了近代教育制度的最终确立。五四运动之后,西方各种教育学说和主张相继传入中国,促使北洋政府于1922年11月1日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在新学制下,订立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规程政策。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在1928年颁布《戊辰学制》,对新学制进行调整,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学制的沿革中,相应地对行政、经费等规定也相继进行改革以适应学制体系的变化,对教师薪金的规程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一些出国留学生回国后,结合本国实际,大兴考察,研究,实验之风。促使近代教育体制最终确立。民国初年近代教育的发展催化了近代教育体制的最终确立.
参考文献:
[1]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山西省长公署统计处编纂.山西第九次教育统计( 1924年) .学校数第10—11页,学生数第12—13页,教员数第20—21页.平均数字系计算所得.马宏:“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理由》,2010(12)
[3]李桂林:《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1995.
[4]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 .上海:海教育出版社,1991.
[5] 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6]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 [ J ].新青年 , 1卷 2号.

点赞:5838 浏览: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