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财政收支角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理由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也许是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展的成就令人瞩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由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从财政收支角度来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理由。
【关键词】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新型城镇化;理由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会遇到诸如自然资源短缺、能源需求增长、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脆弱、形象工程盛行、公共安全危机、社会阶层分化、公共财政不足、城市政策失衡、“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等理由。本文主要从财政收支角度来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理由。

一、财政收入篇

(一)税收尚未充分发挥该有的调控作用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理由:(1)税收优惠政策在优惠幅度上明显偏小,在调控方向上不够明确,在政策执行上缺乏力度。目前已有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引导投资和融资、推动就业、扶持房地产市场发展、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税收政策,大多数都是零散布局,缺乏针对性,优惠手段滞后,尚未形成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税收政策体系。同时,由于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支持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优惠幅度明显偏小,在调控方向上不够明确,在政策执行上缺乏力度,这显然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发展。(2)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调控明显不力。目前,政府对资源环境主要从财政收支角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理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通过收费形式进行调控,而税收调控手段单一、反映不敏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造成调控效果不佳。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仍然采取收费为主、征税为辅的方式,加之我国的资源税征收范围明显太窄,税额标准太低。这些理由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不良行为的蔓延,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财政资金短缺,“土地财政”现象愈发激烈

当前,我国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体制不合理,体制上财权上移但大量事权下移,造成地方财政资金短缺,不得不依赖土地财政。尽管土地财政在很大程度上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但过度依赖“土地红利”和“土地财政”,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征地卖地收益”的粗放式土地经营模式,极大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推高了房价,加剧房地产泡沫化,透支居民消费能力,制约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所以,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已成为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尚未搭建

中国地方政府级次多,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心又在县(县级市)和市(地级市)两级,显然,县(县级市)、市(地级市)两级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短缺情况最突出,而现在全面赋予县(县级市)、市(地级市)两级政府发行地方建设债券权利的条件还不成熟。新型城镇化中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提速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如果不创新融资机制定会阻碍城镇化进程。

二、财政支出篇

(一)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足,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始终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虽然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但是现实生活中城乡差距并未得到实际缩小,还是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城乡居民福利水平差距扩大。近年财政对“三农”投入已在数字层面快速增长,但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接近一半是针对农业的生产性支出,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三农其它方面的支持力度则明显不足。此外,支农资金的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对支农资金管理就涉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十几个部门,再往下通过省、市、县、乡、村等五个层级,中间的“跑冒滴漏”就极为严重。

(二)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财政还未形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二是“半城镇化”理由突出。尽管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城镇人口达7.3亿,但是已包括了2.45亿农民工,至少有2亿人在劳动酬劳、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未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解决理由无疑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财政支出的压力过大,进一步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分化严重

从区域来说,东部的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53.73%,广东为67.76%,辽宁为6645%,浙江为62.96%,江苏为62.85%,而贵州却只有37.83,甘肃是40.13%。除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不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的理由外,分税制中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不合理也是要因。在我国转移支付体系中,税收返还是第一大科目,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两税”多,对其返还的额度也就越大。所以,税收返还是一种照顾既得利益的制度设计,直接拉大贫富省份之间财政能力差距,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此外,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基数法”是分配资金计算的主要策略,而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故而基数较大,于东部地区有利。最后,由于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导致贫困地区因没有钱配套而只能获得少量专项资金,富裕地区却能获得较多专项资金,这样就加剧了东西部财力差距,形成“马太效应”。
以上理由的出现,已经严重阻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最关键在于确定一条科学的城镇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韩本毅.城市化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关系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2]林燕.土地财政的形成、危害及改革措施[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
[3]张建军.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6)
[4]简新华,黄馄.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理由及若干政策倡议[J].改革,2007,(11)

点赞:34909 浏览:15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