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探析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当代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德育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校应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美化校园环境和营造德育教育的自然化和情境化入手,优化校内德育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优化
1672-3198(2013)14-0151-01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欠缺,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但他们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并具体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贯穿始终,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本文就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前提
在学校的一切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核心,这种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环境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教师,所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关键。在传统德育理论和教育制度下,教师往往把自己扮演成道德执法官,只习惯用纪律约束学生,认为只要完全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去做,就是好学生,压抑和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思维。基于这种原则和标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就在所难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更重视德育内容的真理性和客观性,也更注重德育过程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他们虽接受学校的道德规范,但不采取绝对压服,而是采取理性说服方法,尽可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但这种师生关系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角色取向。
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有目的价值渗透的基本媒介,其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
1.1 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是师生之间和平等。尤其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方面和领域比教师掌握的信息量都要多。因此,在师生关系上,必然呼源于:本科论文www.808so.com
唤和平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甚至合作的关系,共同营造和睦相处、虚心求善的道德氛围,使学生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教师还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2 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在互尊互爱师生关系的形成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有权威,又要有敬业精神。教师的权威来源于教育赋予教师的权力,仅靠权力树立权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必不可少。而教师的内在素养如何让学生认知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只能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往,以自己的行为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此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权威。教师的敬业精神最主要的体现是爱护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真正建立起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这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体现。
1.3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宝贵的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而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善于捕捉其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加以褒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文化基础欠缺,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他们普遍思维较活跃,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兴趣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对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尤其对提出与教师不同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营造德育教育的自然化和情境化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信息的片面性和表面化,内容单一且过于直白。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存在漠视学生在各方面已发生变化的事实,没有真正达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的目的,甚至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现代社会,含蓄的表达往往更能
让人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常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注意创设具体的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师的输出完全被学生接收,而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博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所以,学校要把德育教育的自然化和情境化,融入到一切活动中,从日常学习到社会实践乃至娱乐活动,都应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促使学生产生内在需要和情感共鸣,减少刻意的人为痕迹,实现教育的目的。
3 美化校园环境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保障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优雅如诗的校园风光、美轮美奂的校园建筑、畅通幽静的校园甬道、个性有趣的教室装饰、文明健康的文化设施,都能给师生以极大的精神鼓舞。美丽的校园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最好课堂,环境育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良好的熏陶。
良好的校园精神是学校的一种人文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师生员工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我们的校园要让学生广泛地汲取人类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精神食粮,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此外,还应建立教育从业者的道德考核制度,对其道德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察,完善、投诉和公开测评制度,对未履行道德义务者予以辞退;建立教育从业者的道德义务承诺制度,毁诺失信者须引咎辞职;建立教育从业者的道德准入制度,招聘学校工作人员,需进行道德义务履行情况的考察和测评,并履行道德承诺程序。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保证学校德育环境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冯忠汉.学校德育工作的辩证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0,(03).
刘宇.认真研究德育发展战略[J].湖南教育,1990,(10).
[3]张洪河,李焱.青春宣言荡漾年轻的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1.
[4]毛晓华.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研究[N].湖南经济报,2003.

点赞:6300 浏览:2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