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急诊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原因以及防护对策。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诊内科护理人员38名作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我院外科、内科、妇产科以及儿科护理38名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职业损伤情况。 结果 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心理因素,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引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 结论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是客观存在的,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可有效避免发生职业危害事件,从而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 危险因素;职业损伤;急诊科;护理人员;防护措施
[]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12-03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场所,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各类化学消毒剂等,常需要在患者还未完全确诊前就要投入抢救工作,存在很大的潜在职业性损伤危险,如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或者防护不当,容易导致各类职业损伤。2012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相关部门对护理学科专科护士就职业危害防控作了相关支持研究,本文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诊内科护理人员38名作为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7.3±4.1)岁;工龄 2~13年,平均(6.2±3.3)年,10年6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同时,同期选择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38名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相当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26.6±4.3)岁;工龄2~12年,平均(6.1±2.9)年,10年5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两组护理人员按照工作年限以及职责配对,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全面调查并统计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情况以及职业危害因素,同时针对职业损伤类型以及职业损伤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统计分析防护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职业损伤情况:睡眠障碍率、率、职业性腰背酸痛率。分析观察组急诊护理人员的损伤因素,包括化学损伤、物理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职业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睡眠障碍以及职业腰背酸痛等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急诊护理人员损伤因素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损伤危险因素主要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其中物理损伤占主要地位22例(57.9%),其次为心理因素6例(15.8%)。见表2。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3.1.1 化学因素损伤 主要包括化学消毒剂以及细胞毒性物质因素两类。急诊科护理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较差,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吸收,对机体产生慢性危害,如长期吸入还可导致中毒,引发呼吸道疾病、头痛、皮肤过敏等[2,3]。此外,化疗性药物对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例如,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杀伤或者抑制癌细胞,但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长期间接或者直接地接触到这些药物,将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用药配置以及注射等工作,与各类药物接触,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时间接触各类药物可能致畸、致癌、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甚至流产等[4]。
3.1.2物理因素损伤 ①电离辐射: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频繁接触或者大量接触放射线均对人体具有致癌或者致畸作用。急诊科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而需要进行X线片、CT以及介入治疗等,尤其是经常需要进行床旁X线片检查,使得协助摄片的护理人员长期受到放射辐射。护理人员在X线、激光及同位素等放射性元素和各类医疗器械的辐射环境中,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造血功能低下、神经功能紊乱、月经功能紊乱、生育功能降低、胎儿畸变甚至诱发肿瘤等[5]。此外,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人员流动量较大,常需要采用紫外线照射对治疗室、换药室以及病房等进行空气消毒,辐射引起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而吸入臭氧过多可导致中毒等[6]。②噪声污染:急诊抢救常存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808so.com
在各类噪声污染危害,例如救护车鸣音、呼吸机、X线机、洗胃机、各类监护仪器、患者的以及家属吵闹等,均可产生大量的噪音。据相关研究表明,噪音强度在50~50 dB时,即可干扰人体,甚至会产生吵闹感。实际上,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噪声强度在90 dB以上的环境中,容易引起耳鸣、头痛、听力下降、睡眠障碍以及情绪低落等不良症状,引发人体心血管、内分泌以及听觉系统等发生不良生理变化,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反应迟钝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降低其语言清晰度。若过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6-8]。③锐器伤:锐器伤是医院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本组锐器伤占物理性损伤的54.5%。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7.5%的护理人员曾有过院内锐器伤经历。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工作行为不规范,如肌注、静注、抽血等,此外,个人的不良操作习惯也是引发锐器伤的原因,最常见的有徒手掰安瓿或者在结束抢救以后清点使用过的废弃安瓿时不够细致,导致意外锐器伤。锐器伤导致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所具有的危险性远比皮肤接触或者黏膜接触等更大[7]。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尤其是对躁动或者情绪激动前且不愿配合的患者实施注射或者拔针时,由于患者挣扎、反抗等,容易抓伤护理人员和引发锐器伤。④意外损伤:急诊患者较多,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频率较快,容易造成各类意外损伤。例如在搬运或者护送患者过程中,为争取抢救时间,往往容易因跑动过快造成肌肉拉伤或者扭伤等,长期输液室下蹲过久、突然改变体位等均可能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源于:论文大纲www.808so.com

点赞:5333 浏览: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