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新世纪第十四届新世纪杯作文大赛评奖纪实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和全国中语会联合举办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四个年头,在全国中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年是第十四届,终评会于四月二十五日在位于武汉南湖之滨的九龙大酒店召开。在初评和复评的基础上,终评委们以的方式,选出了这一届的一等奖作文184篇和特等奖作文1篇。至此,本届大赛的评奖工作算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本次评奖结果揭晓之际,我很乐意跟本刊的广大读者来汇报一下评奖经过。
先来说说大赛前期的准备工作。在第十三届作文大赛南昌颁奖会结束后不久,我们杂志社就专门召开过总结经验的会议,主编晓苏要求杂志社各位编辑努力为第十四届作文大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大赛作文题目的拟定、宣传、组织参赛方案等等,均有讨论。
记得去年年底,晓苏主编召集杂志社所有工作人员,还有十几个学习文学的研究生,还邀请了几位作家和评论家,一起开了个会。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就是拟定第十四届大赛的作文题目。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发现每一位与会者都是有备而来的,大家纷纷发言,出谋划策。当杂志社黄碧斋编辑大声念出《穷快活》这个题目时,我们都笑开了花,都说这个题目出得好。黄编辑在杂志社就是属于喜欢穷快活的人,平时爱喝点小酒,但不胜酒力,据说有一次喝多了,直接滑到桌子底下睡着了,后来离场的时候大家四处找不到他,急死人。黄编辑出的这个题目,来自他的生活,不仅反映了一种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一种生活姿态。晓苏主编非常欣赏这个作文题目,当场表态说,这个题目可以定下来,学生们肯定可以写出有意思的作文来。这几年,晓苏主编一直在倡导有意思作文。他认为,作文要有意思,首先题目必须有意思。
这次出题会开得很轻松,很自由,很开心,也很高效。不到半天时间,十二个题目都定下来了。舒坦出的《球场边的女同学》,覃少平出的《取暖》,老猛出的《把父亲喊成老爸好不好》,晓苏出的《第一次熬夜》等题目,都是一出笼就受到好评,并马上被确定下来。
十二个作文赛题初步确定之后,晓苏主编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著名学者王先霈教授,向他征求意见。王先霈教授十几年来一直担任我们这个作文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对我们的赛事十分关心,十分尽力。每一届的赛题出来之后,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把关。有几届,杂志社初选的个别题目不太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他都要求换了。王先霈教授主张中学生作文要有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学生写的,他反对中学生作文中的成人腔,更不喜欢那些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的作文。让人高兴的是,王先霈教授对这一届的十二个题目都非常满意,认为题目生活化,有趣味,而且每个题目都可以有多种写法。他还特别提到了《第一次熬夜》,觉得这个题目能够调动写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可能会出现不少好文章。
题目正式定下来后,我们立即请到了青年文学评论家金立群博士,让他为我们写一篇关于这十二个题目的解读文章,也就是为广大参赛者进行一个写作指导。金立群博士博学睿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他很快就为这十二个作文题目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写作思路,这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2013年新世纪杯作文大赛题解》,此文发在今年第2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上。这篇题解生动活泼,写作的好点子一个接一个,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中学生的参赛热情都是被这篇文章点燃的。
金立群博士是我们杂志社的好朋友,他不仅有学识,而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敢说真话,为人坦荡,不拘小节,留着长长的胡渣,喜欢抽十块钱以下的烟,杂志社洪鸣编辑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有他留下来的半包“红金龙”。金博士经常来杂志社玩,如果碰到一些来杂志社办事的作者,他会恭恭敬敬地给别人上烟,那些老师们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听晓苏主编说,金博士虽说目前只是个副教授,但他讲课很受学生欢迎。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有真知灼见,每堂课都是人满为患。但他也很搞笑,有一次,他只穿了一只袜子,另一只脚光着。学生问他,还有一只袜子呢?他说,出门时突然找不到了。晓苏主编说,他虽然只穿了一只袜子,但学生们仍然喜欢听他的课,因为他有水平。那些没水平的正教授,即使穿三只袜子,课也没人听。
这届作文大赛,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杂志社各位编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他们细心地联系自己负责赛区的组织者,协调着各项相关的工作。晓苏主编还到江苏南京、广东深圳、湖北襄阳等很多地方,为中学生作写作方面的报告,宣传我们的大赛。到了四月,大量的稿件通过邮局和快递公司,纷纷抵达桂子山。于是,我们杂志社的蔡三林先生每天都要开车跑好几趟邮局,辛苦地把大包小袋的作文拉回杂志社,然后交给王玲主任统一编号,再一一装袋,最后小心翼翼地放在仓库里,等待截稿后评委们进行评选。
初评和复评工作是四月十五日开始的,地点就在美丽的桂子山,在我们杂志社内。我们杂志社很荣幸地请到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些发表过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再加上杂志社的所有编辑,共有四十多人参加了初评和复评工作。在评作文的那几天,办公室里经常可以听到评委们读到一篇佳作时的叫好声,比如刘雨薇的《停电的那天晚上》,又如张本垚的《取暖》,还有张利垚的《替罪羊》,就经过了多个评委的传阅,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后来这些文章经过终评委的,都得了很好的奖次。
评奖工作是非常紧张而繁重的,评委们每天都要看十几个小时的稿。工作量完成到一半的时候,杂志社在桂香园餐厅安排了四桌饭菜,还要了一点啤酒,让大家轻松一下。那天中午,所有的评委欢聚一堂,一边吃一边交流。席间,在晓苏主编的倡议下,评委们还即兴表演了节目,向晓雪深情地唱了一首《明月几时有》,徐若楠清唱了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了助兴,杂志社副主编左晓光先生也登台献艺,为大家跳了一个自编自导的抽筋舞。左氏虽说文艺细胞不多,但他长得很喜感,而且不怯场,不害羞,他的舞蹈狂放,夸张,把抽筋的各种样子都表现出来了,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快感。对于左晓光先生的演艺,我们的读者也许并不陌生,2013年元旦,我们为杂志社的老订户、老作者、老朋友都寄了一张贺年卡,贺卡是我们杂志社精心制作的,上面印了一张小品剧照,那个手执长烟斗的媒婆就是左晓光先生装扮的,男扮女装,惟妙惟肖,真是绝了。经过十天的辛勤工作,初评和复评终于结束。四月二十五日,终评会如期召开。我们聘请的终评委共有十一位,他们是作家刘富道先生、评论家王先霈先生、评论家於可训先生、诗人刘益善先生、评论家樊星先生、评论家胡亚敏女士、评论家李遇春先生、评论家张园女士、评论家金立群先生,还有我们杂志社的晓苏先生和剑男先生,他们一位是作家,一位是诗人。上午终评委们分组评一等奖,同时推荐出了十二篇特等奖作文候选篇目。下午,大家一起评特等奖。经过讨论和,最终评选出了本届作文大赛的特等奖作品——刘雨薇的《停电的那天晚上》。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入围特等奖的十二篇作文。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冰妍的《走亲戚》。终评会给的评语是:“郑冰妍同学用细若游丝的笔触,极有层次感地描述了她在走亲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先是反感,接着是忍耐,然后是理解,最后是认同。作者通过心理渐变过程的展示,告诉读者,面对生活,我们应该选择融入的姿态。只有融入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郑冰妍的心理描写十分出彩,因而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同样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还有刘倩的《校长办公室》。“刘倩同学的这篇文章写的是因保送名额而引发的一次家长与校长之间的冲突。这一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显示了作者干预现实的勇气和发现问题的锐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驾驭小说的才气。最精彩的是学生家长与校长的那一段对话,唇舌战,机锋暗藏,写得扣人心弦。”这两篇特等奖入围作文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要求中学生写作时应该从一些细节着手,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文章才显得饱满,才有意思。
好的中学生作文,必须贴近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努力写出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在这方面,徐思远的《怎样放风筝》很有代表性。评委们认为:“徐思远同学紧扣怎样放风筝这个题目,不装深沉,不耍花,不玩猫腻,如实地写放风筝,并且把重点放在‘怎样’上,从放风筝的时间到场地的选择,从风筝的制作到放飞的技巧,还有放风筝的体会,都写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文章言简意赅,不枝不蔓,惜墨如金。”还有张乾汉的《球场边的女同学》,也取材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巧妙地写出了中学生对于异性的微妙心理。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张乾汉同学的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位神秘的女同学形象,她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像雨像雾又像风。对于一群打球的男生来说,这位坐在球场边的女同学简直就是一个谜。正因为她是一个谜,这些处于青春期的男生才心神不宁,,不断地去猜测、推想、验证,从而生动细腻地展示出了一群青春少年的微妙心理。”因为这两篇作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引起了评委们的高度重视。
在这些特等奖入围篇目中,也不乏写人的文章,如罗金玲的《记一个拾荒者》,她写了一个很独特的人物。评语说:“罗金玲同学的这篇文章记的是一位精神拾荒者——三毛。这种构思显然运用了象征与暗喻,显示出了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三毛精神实质的把握十分精准,将她的热爱自然和向往自由揭示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干净,并且散发出一丝淡雅的诗意。”该文体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和提炼的能力。同样,陈烨的《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也是写人的,只不过是存活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陈烨同学以笔作桨,捎上我们游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用亦俗亦雅的语言和一张一弛的节奏,叙述了王昭君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进长安侍君,三年后,又别京城、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余,到达漠北,嫁给呼韩邪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诸如交臂而失之、人远天涯近、付出与奖赏、红颜与命运等异常丰富的人生况味。”从评委会给的两则评语可以看出,不论是写三毛还是写王昭君,只要能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写得传神,就一定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我很欣喜地看到,入围特等奖的作文中还出现了许多颇有新意的佳构。比如尹佳璐的《穷快活》,不仅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状态,而且还写出了理想生活的姿态。评委们称赞说:“尹佳璐同学这篇作文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描绘了一个并不富有的普通家庭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其中无论是描写我的熬夜,还是描写母亲送我学电子琴或全家一起下馆子,透出的都是并不富有的生活状态下一家人乐观知足的生活姿态。这就是作者对穷快活最为生动的诠释。”穷是一种状态,快活则是一种姿态。怎样用姿态来改变状态?这是作者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新,很深,也很有意思。还有一些作文,可贵地关注到了人际交往,如张本垚的《取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评委会给的评语是:“张本垚同学的作文通过一次吃夜宵经历的书写,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两种温暖。小摊老板让‘我’在火炉边烤火,‘我’的身体在寒夜中得到了温暖,而他关心‘我’的那些话语,又温暖了‘我’的心灵。文章写的虽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暗含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在入围特等奖的这些作文中,有不少篇什在文体和叙事上做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它们打破了中学生程式化写作的模式,值得我们关注。例如,在文体的尝试上,张利垚的《替罪羊》就很值得赞赏,评委们说:“张利垚同学的这篇作文充满了浓郁的杂文味。从选材上来看,他古今中外,纵横驰骋,现实掌故,信手拈来。从语言上来看,他机智生动,幽默俏皮,冷嘲热讽,不拘一格。从结构上来看,他既注重条理井然,又追求摇曳多姿,显示出了良好的写作素养。”李祖嶷的《把父亲喊成老爸好不好》,在叙事策略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评语写道:“李祖嶷同学对‘把父亲喊成老爸好不好’这个问题感到很纠结。有意思的是,纠结既是本文的内容,也是本文的形式。从内容上来讲,他既写出了‘父亲’的威严可怕,又写出了‘老爸’的亲切可爱。从形式上讲,他采用两难式叙事和选择性结构,将文章写得左摇右摆,风生水起,十分好读。”上述两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学生写作的新气象,它们表现出了小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
评委会主任王先霈教授,曾预言《第一次熬夜》这个题目将会出现一些好作文。从参评作文来看,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少好文章。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篇恐怕是胡清影的。评委们评价说:“胡清影同学写的这次熬夜,是为了看昙花一现。这个理由非常充分而合理,为熬夜过程的描述提供了有力的逻辑支撑。在文章中,作者着重写了一个‘熬’字,十一点多钟就有了睡意,为了熬过去,先找书看,接着是掐自己,后来又放音乐赶瞌睡,熬到凌晨三点,昙花终于开放。文章写得真实,自然,细致,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美。”
最后,我要着重谈谈荣获本届大赛特等奖的作文,它是刘雨薇的《停电的那天晚上》。在前面我就说过,这篇作文在初评时就得到过好几个评委的传阅与好评。那么,这篇文章有哪些出众的地方呢?先看看评委会给的评语吧。“刘雨薇同学借一个停电的晚上,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在一种特殊时空里的特殊交流,让我们发现了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某些温暖与力量,它好比暗夜之光,不仅照亮了我们的眼睛,而且也照亮了我们的心。作者的修辞能力十分强劲,无论是语词的搭配,还是句式的组装,都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刘雨薇写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同的是,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时空,从而写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心情,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提供了一条有效而温馨的路径。这篇文章不仅立意新,而且结构巧,语言也美,评为特等奖当之无愧。
讲完这十二篇特等奖入围作文,我似乎还意犹未尽。借此机会,我想对广大读者发出一个邀请,真诚地邀请大家继续关心我们下一届的作文大赛。我们相信,第十五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定会办得更好!
谭根稳,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社长。责任编校:晓 苏

点赞:9798 浏览:3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