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莫斯被缚约·克瑞斯莫斯:迷失与寻找期刊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萨特关于人的自由和本真自我论述的存在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约·克瑞斯莫斯如何丢失了自我身份,什么样的束缚使他丧失了存在的自由,以及他是怎样或者是否摆脱了虚假自我从而获得真实自我的分析,发现约·克瑞斯莫斯这一角色表面凶残行为的背后原因和动机,对相关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从而对这一角色作出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 本真 真实自我
自《八月之光》问世以来,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历经了几十年的解读,但是关于主人翁约·克瑞斯莫斯的一些问题仍然困扰着评论家和读者。正如约翰·皮尔金顿在其著作《约克纳帕塔法心脏》的论述中提及的那样,小说中的约·克瑞斯莫斯是一个生性凶残自私、充满暴力和杀戮的角色。他不懂得爱,更没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荣誉、悲悯和诚实,在其自我摧残和孤立的一生中,犯下了种种罪行:对养母进行偷窃,对养父进行攻击致其死亡,和形形色色的女人(多数是)发生性关系,甚至后来凶残地杀死了自己的情人。但是如果克瑞斯莫斯这一角色只是止于凶残和这一层面上,他如何能获得读者的同情和悲悯?如何承载作者威廉·福克纳所寄予于人类的希望、同情、悲悯、勇气、荣誉和忠诚?小说中,克瑞斯莫斯的这样一种凶残的人生是他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吗?在最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选择被杀而不是去杀害别人时,他获得了人性的光辉,实现了真实自我吗?肖明翰先生在《威廉·福克纳的研究》中曾指出福克纳的思想和存在主义思想是相通的,两者都对人的存在状况和存在意义给予关注,两者都强调个人价值和人的道德的完整性。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之一,对人的本质、自由、存在状况极为关注。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是被上帝舍弃了的……也就是人在被舍弃的同时也获得了自由。故而,人应该对自我进行定义,在自己的存在过程之中赋予自身本质,而不是让所谓的“上帝”、“文化”、“种族”或者“民族”事先赋予自身某种本质并被期待着在自己的存在之中去实现它。至于人是“文化”、“种族”、“人性”或者“上帝”的产物的这种阐释只是人们为了逃避存在中的困局而选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给人的存在自由带来了障碍,让人面临丧失真实自我(authentic self)而被强加上虚假自我(inauthentic self)的危险。在萨特看来,“真实自我”是人通过承担自己对自由选择的责任而得以实现。
1 自由丢失
克瑞斯莫斯刚一出世,就被迫面临着是黑人还是白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以后的人生中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困扰和折磨着他。正如福克纳所指出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是白人或是黑人,因此他什么都不是。由于他不明白自己属于哪个种族,便存心地将自己逐出人类。”生活在一个深受影响的社区中,他被期望着像黑人一样存在。然而,在克瑞斯莫斯本人已经被毒害之后,做一个黑人对他而言会更加困难或者说难以忍受。他和社会对于他自己究竟是什么或者是哪一个的问题上的冲突愈演愈烈,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一方面是自己与自己作战,另一方面自己与那个白人化了的社会作战。
小说中,克瑞斯莫斯并不是一个与白人社会对立的黑人,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混血儿,因为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他有黑人血统。他的黑人血统仅仅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编造,而编造者正是他那位极端者的外祖父海因斯。海因斯没有办法确定克瑞斯莫斯的黑人血统,但是在他的极端的思想的左右下,他只是偏执地相信他的猜想,以至于把克瑞斯莫斯丢到了孤儿院。在孤儿院里,海因斯把因偏执的而引起的憎恶和仇恨一点一点地加在了一个对成人世界里的是非恩仇还一无所知的五岁的克瑞斯莫斯身上,一步一步地导致了克瑞斯莫斯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其他孩子对他的嘲弄中,在营养师的辱骂中,在海因斯恶毒的监视目光下,克瑞斯莫斯意识到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808so.com
了自己只是一个别人仇视和鄙视的对象,“小黑”从此以后就永远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正如克林·布鲁克斯在《社区和贱民》中所指出的那样,克瑞斯莫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区:“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一个紧密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带有‘有机体’的特征。他的稳定建立在其成员对那些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念的一致接受以及对已经建立的文化公约的无条件服从上。否则,他将被视为规则的破坏者从而被社会孤立、隔离。”蓝仁哲也在其《的光谱》这篇译序中指出:“杰弗镇是一个公众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强大……很明显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教义的清规戒律。他要求生活其中的每个人都按它的规范行事,任何偏离其准则的言论举止都会遭到公众的议论和谴责。”这个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受侵扰,每个人都按照他们的宗教教义行事,“齐心协力”地巩固着他们共同的“文化公约”。在这样一个社区中,有像他的外祖父海因斯一样的狂热种族分子随意捏造一个黑人身份给他,有像他的养父麦克依琴一样的宗教极端分子来灌输给他南方白种男人的价值观和对女人的仇视,有像他的情人乔安娜·伯顿一样的废奴主义者的后代来试图用黑人身份固定他,更有像珀西·格雷姆一样的狂热种族分子来迫害和阉割他。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指出,“我们不能自由地逃避我们的阶级,民族和我的家庭的命运,甚至也不能确立我的权利或我的命运,……尽管看起来是‘自己造就’的,然而他似乎仍是通过……孩提时代的个人境况,后天养成的习惯,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而‘被造成的’”。正如萨特所说的一样,克瑞斯莫斯不可避免地“被造就”成一个拥有者南方白种男人价值观念的者,丢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黑人或者白人——的身份。
那些深植在内心的种族仇视,内化了的南方白人社会的准则使克瑞斯莫斯仇恨黑人,当他自己相信,或者被迫使相信他是一个“黑鬼”时,他便不可避免地开始鄙视和憎恶自己。这种内化了的南方白人社会准则使他在黑人和白人两者之间挣扎,却成为不了任何一个。他不停地从一个地方奔跑和逃亡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永远找不到安宁。绝望、恶心、痛苦充斥着他的人生。克瑞斯莫斯活着就像一个移动着的矛盾体,是一个对自我的否定体,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不停地移动着、奔跑着、漂浮着。在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中,他是一个分裂了的人,一个边缘化了的人,一个被剥夺了真实自我,充满愤怒的人。“他是一个如俄狄浦斯般的悲剧性的人物”。但与俄狄浦斯所不同的是,“他的确更是一个受害者”;他从来没得到过任何一个选择的机会,甚至连对机会进行幻想的机会都没得到过。在他的存在之中,“他要求的仅仅是能够活着,能够体验做一个人所应有的经历,能够成为一个人”。2 本真寻找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恒定不变的,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在自己的存在之中,人总是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本质,摆脱虚假自我,寻求真实自我。而真实自我的实现只有通过对自己自由选择的责任的承担。对于克瑞斯莫斯这样一个被强迫加上虚假自我,失去存在自由的人,在他开始逃亡的那一刻,他就开始了摆脱虚假存在争取真实自我的旅程。正如之前论述中曾提到的,克瑞斯莫斯被他人和社会强加了一个黑人本质,一个虚假自我。带着这个虚假自我,他游荡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而不属于任何一方。在他逃亡之初,在根深蒂固的南方白人意识形态的左右下,他没有意识到那个囚禁着他,带给他痛苦,让他陷入困境的就是那个他人强加给他的虚假自我。只是本能让他选择逃跑。如果说他曾反抗过的话,那只是无意识和盲目的反抗。他或许能像俄狄浦斯一样大胆和勇敢地拒绝养父给他起的新名字或者反抗乔安娜给他安排的命运,但是他并不知道他为什么需要去拒绝和反抗。
在这个绝望、孤独、毫无目的的逃亡旅途中,他所能做的只是盲目和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808so.com
死死地抓住拒绝,固执的说不,“通过自我堕落和残暴的反抗来保存着他那残留的一些人性,通过逃亡来尽可能地赋予他那被注定了的人生一点做人的权利”。这个混沌的逃亡旅程一直持续到了他杀死乔安娜后的最后一次逃亡。在他的最后一次逃亡中,去摩兹镇的途中,他终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有了第一次的顿悟。终于,他开始思考他真正想要的东西,开始回顾和反思他过去三十年的人生,第一次“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又将走向何方”;第一次去反思他脚下的那块土地和他存在之中的那个世界:“他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像一个不会游泳的水手,他的外形和思想都不由自主地铸成,他对这片土地的真正形态和感受还一无所知。……然而对于大地也必须遵循的不可更改的法则,他仍然一窍不通。”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有着不为人所动摇的法则,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挣扎的虚妄和徒劳,因为一切似乎都是“不由自主地铸成”。在过去的三十年他仿佛是“一直生活在由有名有数的天日所排列成的方队里,那些天日像栅栏的一根根竖桩”绕着他。所走过的路已近绕成了一个“圈圈”,而他仍套在里面,“从未走出过这个圈子”。
3 结论
在摩兹镇所做一切无疑奠定了他最后一次选择的基础。在海托华家里,他选择被杀而没有去杀害他人那一刻,他真正地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承担了自由选择的责任,获得了存在自由和真实自我。在被气盛的极端分子格雷姆穷追的时候,在最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虽然他手里握着,却没有选择向追击者还击,而是死在了追击者的下。在生和死的紧要关头,他明白了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拼命逃亡的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试图分离黑人和白人的存在物,它与生命本身相比是如此的没有意义;他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以一种平静和坦然去承担这种选择的后果,虽然是死的结局,但是却获得了自己生的存在自由,实现了真实自我。他的安静和坦然,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沉思静默,稳定长存……”,提醒着人们剥夺他人自由的失败和徒劳。正如萨特所指出的,格雷姆“想奴役的正是这存在的自由”,但当他看到克瑞斯莫斯眼睛里深不可测的,带着安静的目光时,“他明白了他的虚浮”。
克瑞斯莫斯在丧失真实自我之后的残暴和凶残和他获得真实自我时放弃生命的选择形成了极大的张力。正是这个极大的反差让读者看到了克瑞斯莫斯生命的深层悲剧性。福克纳也正是通过克瑞斯莫斯身上的这样一种张力和反差呈现着他寄予人类的自由、同情、悲悯、希望、忠诚、勇气和骄傲。
参考文献:
Pilkington, John.The Heart of Yoknapatawpha[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1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乔治·迈尔森.萨特与[M].巫和雄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4]蓝仁哲.的光谱.《八月之光》代译序言[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Millgate, Micheal.Ed. New Essays on Light in August[C].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7]让·保尔·萨特著.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
[8]让·保尔·萨特著.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C].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9]Chase,Richard.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点赞:4940 浏览: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