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从后殖义视角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事件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莫言获得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仅终结了中国几十年来的诺奖情结,而且也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他的获奖给世界人民又一次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机会。本文主要运用后殖义的相关理论阐释了莫言获诺奖事件给引发的一些深思。
关键词:莫言;后殖义;世界文学
中国作为拥有经典作品无数的文化大国,不乏经典名著,但遗憾的是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面对莫言的获奖,国人或喜或忧,有人质疑为什么是莫言获奖,难道中国文学已经跻身世界优秀文学之中了吗?不管世人如何质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国际性大奖,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如此艰难?那么,此次莫言问鼎诺奖能否看成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标志?能否看成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由冲突走向平等对话的标志性事件呢?我想是可以的。
长期以来,在西方话语中心者看来,验证西方强大神话的工具恰是东方的贫弱,东方文化视角的设定,也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在西方话语看来,东方是充满原始的神秘色彩的,他们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来看东方,并赋予东方以空虚、失落和灾难的色彩。他们把这种“虚构的东方”强加给东方,将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利体系,进而实现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此次莫言获得诺奖,可以说是还原了东方文化的本来面目,让西方世界看到一个与“被想象的中国”所不一样的中国文化。王岳川在他的著作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度。”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世界文学不能总以评判西方文化的标准来看待东方文化,西方也不应该歪曲和丑化东方文化。莫言在为中国文化“正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莫言在近三十年写作中,致力于形成中国式叙事。他对于“中国经验”,做出了有力的表达。同时,也从西方文学传统的对话中,发现了中国民间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都有多种,经济上越来越发达的中国,在文化和文学上,也应该有自己真实的,而不应该是被误解、曲解甚至是扭曲的。”
可以说,此次莫言获奖不仅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带来了一次“正名”的机会,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次很好的契机;它不仅终结了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的诺奖情结,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样也打破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长期沉默的寂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作家渴望世界认同的焦虑。
诚如王岳川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言:“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中心地位。在民族文化形态之间不存在优劣,只存在文化间的交流和互补。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莫言获奖,可谓是中国文学凭借自己的艺术成就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标志,它把世界目光引向了中国作家,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密切交流的一次难得的契机。
就文学性而言,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酒国》、《生死疲劳》、《十三步》、《蛙》等小说不是莫言的思想与艺术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而产生的作品,而是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最隐秘的真实,用富于魔幻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话语能量的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里,汉语言所表达的巨量信息和情感交流,展现了当代白话文惊人的包容能力、吸收能力和创造力。莫言的作品不仅再现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动力、创造力。而且他以地方性的中国式叙事,也对当代中国经验做了有力的表达。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说“中国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不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她的优秀代表,那是不公平的”。因此,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情理中事。从莫言的创作本身来看,莫言的文学世界非常真实、丰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经验,化的语境下,莫言的小说文本既提供了一个想象乡土中国的完整文学图景与方式,同时又融入了世界文学元素,体现出世界性的眼光与视野。这是莫言此次能够获取诺奖的理由。因此,无论对于诺奖还是世界文学,莫言的获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标志着诺奖的又一次转向,即它终于转向了中国作家,肯定了莫言非凡的文学价值,他的想象力、睿智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同时他肯定了中国文学;这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不失为是一个好消息。
埃及《民族尊严报》评论说,“诺贝尔文学奖一向以西方为中心,在其一个世纪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次颁发给了发展中国家的作家。而今,中国作家莫言以其不争的文学实力创造辉煌,不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第三世界全体人民的光荣。”,中国文学不在被长久地视为是边缘文化而被世界所遗忘,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东方人的骄傲,它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全体人民的骄傲。
总之,诚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胡燕春副教授所言:“莫言荣获‘诺奖’为中国文学、文化突破东方文化的封闭圈与西方文化的壁垒提供了有效范例,其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当下性、艺术性与现实融互通的作品引发了世界对当代中国的关注。可以预见,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必将赢得更多的跨越语际、国界与文化的传播契机,进而形成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国际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岳川著.《后殖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蔡清辉《莫言与“中国经验”的讲述》.光明日报,2012年11月04日.
[3]王岳川著.《后殖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陈众议.《世界文学视野中的莫言》,文化视野.求是理论网. 2012年10月15日.
[5]《莫言,又给世界一次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机会》.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3日.
[6]胡燕春.《莫言对中国文学启迪:赢得跨语际与文化的传播契机》.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8日.

点赞:26928 浏览:12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