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当代启迪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深层次理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实施科学发展,增强“三个自信”,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避开和减轻社会发展代价,把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启迪
1004-1494(2014)01-007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科学回答了我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怎样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为了谁的理由,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坚持和创新。因此,当前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更科学地把握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既驳斥了否认社会发展存在一般性规律又批驳了社会发展是遵循“单一模式论”的错误,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同时又不能“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匡衡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风格,在“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更会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产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做出的历史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终于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这一重大理由。中国坚持社会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连续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的观点,既吸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借鉴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又根据民族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通过对原来社会发展中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对旧事物的否定实现对原有社会发展方式的超越,努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始终把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当前,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努力排除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噪音和干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在实践和改革中,不断深化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

二、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287历史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英雄、社会精英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他们合目的、合规律的“历史合力”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是发展要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成就的根本标准,始终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我们选择社会发展途径、方式的依据。二是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前要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决策的化,听取人民的意见,倾听人民的需求,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要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转,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到使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户籍、养老金等制度,实现教育公平,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发展医疗事业,调控房价,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切切实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三、必须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逐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理由

马克思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启迪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当民族、国家间的联系和交往达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产生深刻影响,只有站在全球高度,具备世界历史的眼光,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正义遭受拷问、道德滑坡、环境恶化等现象,一些人开始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产生疑虑。必须看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根本改观。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理由是发展中的理由,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首先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生产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仍很低,又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如果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等理由将更加突出,社会矛盾将更加尖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大为增加。因此,当前必须做到“稳增长”。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很多理由不是因为改革引起的,恰恰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所导致。现在中国的改革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一些容易改革的都改了,剩下的就是要啃“硬骨头”,我们既要有决心,又要讲策略,有智慧地解决这个理由。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动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加快市场化的进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金融、生产、贸易、就业等国际化。再次,要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扭转当前靠牺牲环境求发展,靠开发房产求增长的目前状况,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开发新能源,实现绿色发展。

四、必须明确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坚持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以降低社会发展的代价

社会发展代价是指人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所产生的与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价值。马克思曾生动的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制约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4]代价产生的理由主要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类”价值的冲突;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与其它价值目标的矛盾;人的主观努力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有些代价是由于人类整个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制约,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价,是无法避开的;就特定的具体历史阶段而言,有些代价是由于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未能合理估价自身的主体能力,盲目的价值选择所引起的不必要的人为代价,是可以避开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理由千头万绪,我们不可能全面撒网,一夜之间全部解决掉。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战略高度,统筹兼顾,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按计划逐渐解决,以减少社会发展代价。一要坚持渐进改革的总体模式。我国地广人多,国情复杂,采取急剧性的改革模式必定引起社会动荡,带来巨大的发展代价。因此,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有序、健康发展,保证改革的循序渐进、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二要抓住机遇,敢于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如民族文化传统、旧有制度残余、既成利益格局等,辨证分析社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启迪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素,利用历史的合理成分,把握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努力推进社会变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把渐进改革与及时推动社会质的转型结合起来,把尊重历史因素与实现美好愿望结合起来,努力将改革的震荡降低,抓住发展机遇,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特别是不能忌讳改革、拒绝改革,诱发社会动乱。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加强价值整合,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准,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化和制度化,尽量避开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代价,把必要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二重性,树立辩证发展观以推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人只能以发展作为自身的存在形式,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力尺度,一个是人的发展尺度,衡量社会进步必须兼顾两个尺度,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就是必须兼顾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因此马克思力图透过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来揭示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的解决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决,进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要坚持社会发展中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当前主要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生产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坚持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宣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按照十八大报告的“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公民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克服社会生活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和谐的关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改革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健全人民,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重点解决关系民生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理由,不断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税赋制度、户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抓好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三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推崇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推广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点赞:8650 浏览:3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