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锤炼精彩科学课,在锤炼中诞生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去精心备课和设计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挥,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活动、表现、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发展中培养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师也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确定目标,指导探究,才能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关键词:把握;创造;磨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要上一节好课,真的很不容易。每节课都有闪光的一面,也都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课前导入是否成功,课堂实验是否规范合理……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不足,伴随科学课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

一、深刻理解,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虽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不同的教摘自:论文查重www.808so.com
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有着深浅之别。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课时不足,其实是与理解教材抓不住关键、分不清主次密切相关的。教学中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才能挥洒自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删取舍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见,从而深刻理解教材,合理组织教材。
五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锅”》一课,书上要求把铁皮、铝皮、玻璃片、陶瓷片、橡皮泥做成各种各样的“锅”,然后研究他们的传热性能,而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很难完成,难度较大。课上,学生做出来的“锅”奇形怪状,放入水加热时,好多“锅”都破了,水流出来了,实验也就无法进行了。后来,我和组内教师经过反复试验、研讨,把书上的这一部分改成用同厚度的铁皮、铝皮、玻璃片、陶瓷片分别粘在相同的铁锅上,然后进行研究铁、铝、玻璃、陶瓷的传热性能,结果学生做实验时效果非常明显。

二、灵活解读,巧用教材

教科书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之本,而是以一种参与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作为科学老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并非是“唯一”的“教本”,凡是写进教材里的内容、实验,不一定“照本宣科”,并不是凡是没写进教材里的一律不能教。科学课程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改变了自然课研究问题的“一英寸深、一英里宽”为现在科学课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倡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因此,在科学课堂活动中,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我在上《热水和冷水》一课时,当学生完成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有学生提出冷热不同的水溶解糖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有意义,于是没有按照设计的教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而是及时从仪器室取来白糖,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创新,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当地条件,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上《热传导》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做完饭把铁锅拿下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锅把怎么样?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说出锅把很烫,从而引出热传导。”可是,多数学生却说:“老师,锅把并不烫。”这是因为,学生不经常做饭,很少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少数同学即使有做饭的经验,他的感觉也是锅把并不烫,因为锅把上都包了一层塑料或橡胶,拿起来根本不烫。我认为,这样的导入是不成功的。如果改成与学生实践密切联系的事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铁勺子放在热的稀饭或热奶里,一会儿勺子把就热了,经常去抬热水的同学,就有被水龙头开关烫手的经历,用不锈钢的杯子盛开水,杯子很快就会烫手。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课程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作为科学教师在反思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中,我投入得还很不够,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理解得不深,因而在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如人意,但我在每次授课之后,能积极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在同类的课中去解决。
在教学中,我尽量吃透教材的设计意图,领会教材的设计目的,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比如教学《哪杯水多》一课,常规的教学准备是:每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个杯子,杯子里装上不同体积的水,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多。各小组的材料相同,相同的杯子里水的体积也相同。这样设计,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很大,并且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我改变这种常规的方式,寻求一种不同的效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杯子,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课前将杯子里装上适量的水,不超过半杯。这下好了,各种各样的杯子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大的可乐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绿绿的塑料杯、还有各种漂亮花色的纸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出小组四杯水中哪杯水多,从而演绎了一出没有预约的精彩。

三、反复磨练,精益求精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汲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磨课的过程是一群智者对话的过程。需要同仁的参与,也是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集中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教师们通过参与磨课,全程了解了一堂好课是怎样“磨”出来的,这是平常的校内听课所难以企及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有次我要参加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为了让课上得更成功,我和组内教师不止一次地反复试教、共同研讨。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在这个“磨课”的过程中,都在提高着、成长着。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研讨和探索中,不断促进着我们的成长。
磨课的过程使我们老师可以认识到:悉心研究一节课的目的,不仅为了上好一节课,而是在“解剖”、在“理解”课的内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反思、积累,增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质的理解,促进了教师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

点赞:5177 浏览: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