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十二五”期间,明确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且随着商业银行竞争同质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影响,各商业银行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客户,并逐步改变经营策略,中小企业经济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但受金融机构利益导向、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1003-9031(2013)02-004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1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当今世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迅速,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①。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1023万户,个体工商户3130万家,总体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②,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上缴的利税占了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此外,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③。中小企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却只使用了20%的金融资源。近期中国工商联一项调查表明,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的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从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④。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据统计,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2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01%。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但仅占全部贷款的19.6%⑤。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与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与发展状况明显不匹配。资金需求旺盛、投资意愿强的中小企业很难从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同时,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问题日趋加剧。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商业银行犹豫不前

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融资成本高、担保抵押难落实等缺陷,成为商业银行眼中的高风险群体,银行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要求高、准入门槛难以降低,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在收益与风险之间犹豫不前。
1.管理风险。信息披露公允度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之一。首先,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成立时间短,且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特点是家族式管理,内部治理架构严重缺失,法人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808so.com
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毫无严格区分,小企业经营者信息的封闭和私人化导致银行相对企业的信息掌握处于弱势。特别是银行非常重视的财务信息,不少企业缺乏应有的财务人员、财务制度,未能依法建账,财务报表不实,随意性大,以单代帐、帐外帐等问题突出,造成信息不对称,加深银行对企业审查的难度。其次,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差,社会上缺乏对企业逃废债的制约和惩罚制度,致使企业不讲诚信的成本较低。
2.经营风险。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缺乏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收集、分析市场等方面投入少,受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变化影响大, 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生命周期普遍短而脆弱, 一般平均寿命在3-4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近30%的私营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40%~50%在4-5年内消失,中小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不强,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银行承受不良压力较大。
3.担保风险。虽然中小企业抵押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存在种种局限。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第二还款来源难以落实, 致使商业银行的债权处于高风险境地。从抵押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土地和厂房均为租借物,设备属于高损耗物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有形资产更少,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第二还款来源的不确定性导致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无可避免地出现了 “惜贷”心理。

(二)大型商业银行自身机制的不完善难以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

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谨慎的信贷文化无形中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受传统信贷观念——“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人力、物力、资源倾斜于实力强、规模大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并形成一整套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审查、营销、服务、考核机制,但却成为阻碍商业银行进入中小企业市场的绊脚石。
1.准入门槛偏高,操作缺乏灵活性。
由表1、表2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长期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过程中, 建立了一整套包含企业经济实力、经营业绩、产品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内容的信贷准入标准,这样的公司类贷款常规审查模式不适用于自身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 这就从“法理”上把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2.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需求适应性差。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未完全结合中小企业特点,在产品设定上更偏向于对大型企业的产品。如对信贷资金用途限制太多,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不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贷款只能满足流动资金,而中小企业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是没有细分固定或流动资产的,今天要买原材料,明天要买生产线,后天要升级设备,目的都是为了拓展生产规模,而简单地将生产线、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对待就限制了其贷款,致使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3.贷款成本高。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查程序基本与大型企业一样,忽视了由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一般具有“急、少、短、频”的特点,从申报到审批通过至少要一个月,多至几个月,而这样的效率和复杂程度不但影响中小企业经营效益,源于:期刊论文www.808so.com
也会造成银行的管理费用随之升高。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成本是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影响了银行参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
4.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风险衡量、转移工具、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监测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操作风险、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都是引起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合理把握小企业的风险状况, 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定价能力也不够, 不能对风险补偿进行定量分析, 难以通过议价筛选优质小企业客户。
5.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按行政区域布局的,通常包括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几个层级,中小企业报务体系也是按照总分行制度(见图1)设计,大型商业银行管理链条过长和组织结构较复杂不仅使银行在运作机制、组织结构上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信贷需要,也增加了银行经营管理成本,尤其在信贷审查时作为参考的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传递,因为决策者与小企业距离加长而受阻。

(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目前,征信体系、评估体系等不完善,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1.征信体系不完善。日本每名客户经理负责上百家中小企业,而我国每名客户经理仅需服务5-6家企业,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由于当前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我国的客户经理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企业信用状况调查上。虽然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但其对判断企业信用比较有限,特别是仅针对在银行系统内发生过信用的企业,对没有在银行发生信用的企业则无计可施了,致使部分中小企业易出现恶意逃废债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缺失信用约束,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2.对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对房地产估价事务所、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监管机制, 有些结构还出具内容不实的审计报告或评估报告,增加金融风险。
3.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政策性担保资金发挥了引领社会资金投向和行业发展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国有控股担保机构达1300多家,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30.23%。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9857亿元,其中政策性引导的担保资金达4200亿元。同时,由于财政的引导,使2011年信用担保达到了1.58万亿①。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终究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使其不具有解决市场问题的能力。且每年新增的企业多,因此政府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
4.政策力度不够。2010年,银监会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等相应政策措施,强调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以保证其实施。但没有明确对呆、坏账核销、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实质性措施,对银行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速放缓,除部分商业银行面临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约束限制了投放量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贷需求强烈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新增信贷需求受到约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受到政府的积极鼓励。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的共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很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下一个“蓝海”。

(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大型商业银行要进行经营转型,改变“垒大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大型商业银行要学会做“小业务”,善于“弯下腰”,不能用形式主义的姿态对待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或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更不能仅强调客户数量,不重视客户质量。要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

一、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企业、银行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业务的资源支持力度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城市,重点投向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活跃、各类经济元素众多、信用环境较好、分支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区域[3]。

(三)制定科学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

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信贷组织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要适应业务“零售化”特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合理信用评级标准,打造中小企业“信贷工厂”经营管理模式。
1.优化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服务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融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传统的总分层制与国际银行普遍采用的垂直事业部制,建立矩阵式事业部制(见图2),即在总行、分行、支行三个层面成立专业化经营单位,配置授信审查、金融营销、客户服务、产品支持以及风险控制等专业人员,建立“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的操作模式,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集中管理。
2.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制定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于一体的独立运行机制,对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从市场调研、客户调查、方案制定、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产品支持等“一条龙服务”。“信贷工厂”一方面将客户营销和信贷业务分离,使客户经理能够腾出更多经理专注营销,有效提高客户经理服务客户数量。另一方面,实行信贷业务中后台集中处理,从受理到发放到贷后管理,实行“流水线”的批量化作业,提高速度和效率。

(四)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1.建立评级许可制度。实行政府主导的评级业务许可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管方式等内容,确保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依法经营和有序竞争,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信用评级质量。
2.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通过规范收入来源、制定评级收费统一标准、建立评级人员回避制度、评级职业守则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完善评级机构的制度建设,从而实现信用评级机构的真正独立性。
3.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实施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度,完善评级机构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等措施,促使其提供真实有效的评级资产信息,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4]。

(五)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别化授权评审机制

建立垂直的授信审批体制,根据分行的区域经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济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授予其授信审批权限,并针对中小企业“小、频、快”的业务特点,实行差别化授权和差别化审批流程。

(六)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标准化和电子化

1.建立标准化业务流程。具体地说,对于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构建,要体现以客户和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端到端”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实现“闭环”的业务架构(图3)。业务流程从组合营销出发至组合风险管理结束,主要环节包括授信调查、方案制定、授信审批、签约放款、贷后管理和资产保全。
2.加快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电子化进程。在网络经济生态环境内,大型商业银行要建立中小企业财务分析评价系统、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系统、中小企业贷款自动定价系统等,加快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标准化、电子化步伐,提高信贷评审效率和质量[5]。

(七)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定价机制

1.运用客户价值理论识与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建立有效风险识别。根据“二八法则”,20%的客户创造银行80%的利润。因此,可以通过测算客户贡献度来确定目标客户。客户贡献度=客户当前价值+客户增值潜力。
2.运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有效营销和金融支持。根据美国Ichak Adizes《企业生命周期》,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和四个时期。即成长阶段、老化阶段,四个时期指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根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信贷策略,降低资产损失,保障收益。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银行要结合区域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根据贷款风险度、综合效益等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定价模型,将区间定价系统覆盖全行,区间内由客户经理与客户进行谈判调节,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八)加大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要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客户的特征,改变单纯依靠抵、质押、第三方保证等传统担保方式,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涵盖多种担保方式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如针对海南老城高新技术园区的中小企业,推出涵盖国家重点扶持的生物制药、环保节能等科技型创新产业,出版社、影视业、动漫业等文化产业提供以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为担保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组合产品,以核心企业为平台,采取“1+N”模式为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为政府、企业采购合作企业等具有优质信誉的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或核心企业担保的信用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罗静.关于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2(7).
周璋春.中小企业信贷难点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0 (11).
[3]姚红玲. 浅谈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管理[J].时代金融,2011(7).
[4]王秀芬.浅谈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J].时代金融,2010(4).
[5]袁琼.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模式研究[J].开放导报,2011(4).
(责任编辑:张恩娟)

点赞:7343 浏览:1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