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隐逸以陶渊明、王维思想性格看其隐逸之别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陶渊明、王维皆有隐逸遁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808so.com
世的倾向,崇尚隐逸文化,但二人的隐逸又有差别。本文主要从两人的思想性格上进行比较,陶渊明“质性自然”,潜心归隐;王维“随缘任化”,亦官亦隐。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自然;隐逸
陶渊明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王维中年后逍遥于辋川别业,“弹琴赋诗,啸咏田园”,晚年更是“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习”,堪称典型的朝隐之士。陶渊明五仕五隐,最后潜心归隐;王维亦官亦隐,两人皆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思想性格方面,两人都有“自然”这一特点,陶渊明“质性自然”,王维则随缘任化,即顺其自然。由此,两人的隐逸态度也不尽相同。

一、陶渊明崇尚“质性自然”

1、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都明显受到玄学崇尚自然的濡染
他自言“性刚才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矫厉”就是强作姿态,违心的伪饰,与“自然”相对立。袁行霈先生说:“他的理想是想摆脱礼教加在他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恢复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清代钟秀说得耐人寻味:“放浪形骸之外,谨守规矩之中,古今来元亮一人而已。”“放浪形骸之外”是说他思想逸放高旷,所谓“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是指他崇尚自然的一面;“谨守规矩之中”是说他的言行又不至放荡无度,而是恪守儒家大德。这正是陶任真率性的思想个性的具体表现,所谓“质性自然”是也。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际,在他看来,那是一个“道丧千载”、“八表同昏”的黑暗时代,这使他崇尚自然的思想与官场难以协调,最终选择了归隐。陶认为“仕”与“隐”的矛盾在当时不可能调和,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心”、“迹”统一,唯一的办法便是决弃仕进之心。他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认为在“举世少复真”的官场混迹,不但无望建功立业,而且必然污损他自幼养成的“质性自然”的个性和志趣。他感到生不逢时,视官场为“尘网”、“樊笼”,所以回到农村后,才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新鲜感。他所说的“真想初在襟,谁为行迹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想”、“真意”,正是玄学家崇尚的自然之趣。
2、陶渊明主张顺自然,任化迁,解放人的天性,恢复社会的自然淳朴
他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所描绘的乌托邦王国正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了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那儿无君臣之设,无王税之累,无战乱之苦,无杀伐之祸,人人劳动,个个欢愉,人情厚朴,风俗淳美,一样兼有“真”、“拙”、“淳”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这篇作品充分表达了陶对淳朴社会的真挚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质性自然的性格特征。然而,这一思想恰与官场格格不入。当时要想在仕途飞黄腾达就得学会逢迎,而他“性刚”;要善于取巧,而他“才拙”;得事事“矫厉”,而他尚“自然”;官场盛行朋党比周,奔竞钻营,而他偏要“拥孤襟”;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而他信奉的却是“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他这样与官场处处对立,执着坚守自然之性,正是用实际行动去批判“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黑暗现实。

二、王维主张“随缘任化”

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较深,因禅宗主张在运水搬柴之类极平常的生活中取得心灵与肉体的和谐,讲究的是随缘任化的极其自然的态度。他以佛家的“随缘任化”取代儒家的“兼济”与“独善”的处世原则,成就一种“无可无不可”的人身态度,重点转至“适意”,一切顺其自然。由此,他的处世态度显得较为平和,在官、隐的周旋中也更觉圆融无碍了。王维在《能禅师碑》中概括了彗能的世界观:“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受。莲花承足,杨枝生肘。苟离身心,孰为休咎?”五蕴六尘是指大千世界,包括精神世界。既然身、心、我、法皆空,哪还有什么休咎可言?
不过佛家(尤其是禅宗)所谓的“空”,并不止于无,而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故无“实相”,所有现象只是虚幻。王维在《维摩诘经 观众生品》有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所住心才是禅宗强调的绝对自由,是从动的现象世界去体悟静的本体,在变化中求永恒。由此衍化出随缘任运、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来。如《辋川闲居》:“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诗人通过描绘青菰映水、白鸟翻飞这类最有生机的自然画面,呈露自己自得的心态与风神。
王维在《能禅师碑》中又记述了慧能的处世方法:“乃教人以忍。曰:人者无生,方得无我。”对这种“忍”的哲学,王维在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中有很深的体会。他认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忍”,结果反而招来更多的不自由。按王维的意见,能否解脱全然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心,“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所以他主张“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恰好相反,要“离身而反屈其身,知名空而返不避其名也”。他将这一处世态度归结为:
孔宜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君子以布仁施义、阔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参考文献: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7.
[3]王秀娟.论王维和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异同[J].运城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2(20).
[4]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1).
[5]欧就生.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1).
作者简介:
顾可平(1984.1——),讲师,浙江师范大学MPA教育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点赞:35031 浏览:15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