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互动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参与与议题生成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媒体正面对着一场严峻的考核。传统媒体如何在网络媒体包围下存活,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报网互动正是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虽然早在2000年报网互动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2004年之后,“报网互动”一词才正式成为各大主流纸质传媒进展的方向,也为大众所熟悉。报网互动最显要的特点便是将公众感兴趣的议题逐渐演化成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公共议题。以往,公众议题通常只能靠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去挖掘,但在目前的报网互动情境下,普通受众也可能成为公众议题的发起者。本论文在已有的学术探讨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的公共议题,运用比较、内容浅析等策略,来探讨在公共议题形成历程中的网民、网络和传统媒体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报网的互动,表面上看是传统媒体报纸和网络媒体的互动,但其实关键的因素还是网民和媒体两者的联系。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七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对报网互动涵义、进展背景、进展历程及其运作机制进行规约性的描述。第二部分探讨在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是如何参与到议题并进展及建构公共议题。第三部分主要浅析报网互动情境下,因受众市场发生了变化,公共议题如何扩散及进展。第四部分着重浅析在报网互动情境下公共议题生成与进展的社会效应。第五部分探讨媒介报网互动的媒介效果及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第六部分以郭美美炫富事件为典型案例,为本论文阐述的论述做进一步的事例支撑。第七部分为结论部分,着墨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参与公共议题建构的论述价值及现实作用:受众的参与,议题的生成都成为报网互动时代两大关键因素,两者之间也不再是单一的并列联系,在技术逻辑层面的背后,受众与议题对报网的新闻生产历程中有相互的作用。关键词:报网互动论文公共议题论文舆论论文议程设置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5-6
Abstract6-15
第一章 绪论15-23
1.1 探讨缘起15-18
1.2 探讨作用18
1.3 探讨策略18-19
1.4 文献综述19-23
第二章 报网互动概述23-32
2.1 报网互动的涵义23-24
2.2 报网互动的进展背景24-28
2.3 报网互动的进展历程及其运作机制28-30
2.3.1 黏贴内容期28-29
2.3.2 自办网站期29
2.3.3 互动融合期29-30
2.4 小结30-32
第三章 报网互动情境下的受众参与及公共议题建构32-45
3.1 报网互动中的网媒呈现32-34
3.2 报网互动中的受众参与34-37
3.2.1 新闻初级生产中的受众参与34-35
3.2.2 新闻再生产中的受众参与35-37
3.3 报网互动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37-38
3.3.1 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37
3.3.2 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具有聚合性的特点37-38
3.4 报网互动情境下的公共议题建构38-45
3.4.1 寻找具有公共性的议题38-41
3.4.2 报网接力建构议题41-45
第四章 报网互动情境下公共议题的进展45-53
4.1 公共议题的扩散与深入45-48
4.1.1 受众的持续参与与话语权的转移45-46
4.1.2 以关注事件本身到事件本质46-48
4.2 公共议题性质的进展变化48-53
4.2.1 以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48-49
4.2.2 公共议题进展形成社会舆论49-50
4.2.3 议题进展推动舆论监督50-51
4.2.4 消解、澄清网络谣言51-53
第五章 报网互动情境下公共议题生成与进展的社会效应53-58
5.1 报网互动的传播效果浅析53-55
5.1.1 传播效果呈现的维度53-54
5.1.2 三种具体的传播效果54-55
5.2 报网互动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55-58
5.2.1 推动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55-56
5.2.2 议程融合促成社会制度改善56-58
第六章 个案浅析:“郭美美事件”58-69
6.1 案例选择的缘由58-59
6.2 “郭美美事件”的全历程59-63
6.2.1 “郭美美事件”的发生59
6.2.2 “郭美美事件”的进展与59-62
6.2.3 “郭美美事件”的衰减和衍生62-63
6.3事件中的受众参与与议题生成63-69
6.3.1 微博引发、推动议题63-64
6.3.2 专业媒体引导、推动议题64-68
6.3.3 议题生成的深层理由68-69
第七章 结论69-79
7.1 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参与公共议题建构的论述价值69-72
7.2 报网互动情境下政府、媒体与公众良性互动的现实作用72-75
7.3 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参与与公共议题生成可能引发的不足75-79
7.3.1 出现议题的偏向75-76
7.3.2 侵犯公民隐私76-77
7.3.3 出现“炒作”和“伪事件”77-79
参考文献79-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2-83
致谢83

点赞:5795 浏览: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