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路径国家审计在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中作用机制与路径怎么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倡议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进展观为主题,以加速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加速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联系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速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涉及到市场、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必定带来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实现这一重大调整,除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外,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有力调控。在这场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历程中,国家审计要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进展大局,围绕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内容和途径,突出审计重点,革新审计思路,在更高层面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也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切实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民生工程、重要投资项目等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大对体制机制和重大违法违规不足的反映力度,变更审计观念,转变审计方式,革新审计策略,提升审计能力,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转。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与国家审计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相关综述的基础上,采取规范探讨策略,首先对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内涵、进展途径有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进行了定位浅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免疫系统”功能论述建立了国家审计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作用机制与实现条件,最后结合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进展途径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审计方式与审计策略。关键词:国家审计论文转变经济进展方式论文作用机制论文路径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4-5
Abstract5-10
1 导论10-15
1.1 探讨背景10-11
1.2 选题作用11-12
1.3 探讨策略12
1.4 探讨思路与框架12-15
2 国家审计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文献综述15-26
2.1 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探讨综述15-22
2.1.1 国外探讨综述15-17
2.1.2 国内探讨综述17-22
2.2 国家审计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探讨综述22-26
3 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相关论述与我国进展近况26-36
3.1 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概念的界定26-28
3.1.1 经济增加与经济进展26
3.1.2 经济增加方式的内涵26-27
3.1.3 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内涵27
3.1.4 以转变经济增加方式到转变经济进展方式27-28
3.2 我国经济进展方式转变历程中有着的主要不足28-31
3.3 推进我国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31-36
3.3.1 途径一: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2
3.3.2 途径二:提升自主革新能力32
3.3.3 途径三:大力进展循环经济32-33
3.3.4 途径四:加速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33-34
3.3.5 途径五:坚持开放政策不动摇,实施“走出去”战略34
3.3.6 途径六:构建节约型政府34-36
4 国家审计在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中的定位浅析36-40
4.1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审计原始目标的应有之义36-37
4.2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真实反映37
4.3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国家审计法定职责的基本要求37-38
4.4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必定要求38-39
4.5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39-40
5 国家审计在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机制及实现条件40-49
5.1 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与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联系40-43
5.1.1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40-42
5.1.2 “免疫系统”与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联系42-43
5.2 国家审计在推动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中的作用机制43-46
5.2.1 科学预警机制43-44
5.2.2 安全防护机制44
5.2.3 制度修复机制44-45
5.2.4 推动维护机制45
5.2.5 监督评价机制45-46
5.3 国家审计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条件46-49
5.3.1 扩宽审计范围,开展多角度的浅析视野46
5.3.2 改善审计手段,加速信息化步伐46-47
5.3.3 要有合理的人才队伍47-48
5.3.4 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益48-49
6 国家审计在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中的路径选择49-61
6.1 国家审计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路径选择49-51
6.2 国家审计在科技进步和革新方面的路径选择51-53
6.3 国家审计在进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路径选择53-55
6.4 国家审计在推动和保障民生方面的路径选择55-57
6.5 国家审计在海外投资方面的路径选择57-58
6.6 国家审计在构建节约型政府方面的路径选择58-61
7 结论与后续工作61-62
参考文献62-68
后记68

点赞:28859 浏览:12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