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机制网络空间民粹主义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学术思潮史上,民粹主义思潮曾占有重要的地位,经历俄国、北美的第一代民粹主义,拉美的第二代民粹主义,进展到现在欧洲的新民粹主义;在近代中国,民粹主义对宣传、自由思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港台地区民粹主义是政治角力中的一员。民粹主义与政治、革命有密切历史关联,以“人民”之名动员群众,使民粹主义成为历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力量,如今它成为飘荡在政治周围的“幽灵”。民粹主义在政治上的失落,同时也打开了民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维度。民粹主义与大众文化都是现代性的产物,关注的主体都是广大民众,因而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以马尔库塞为代表大众文化批判理认为,大众中蕴含着新的反抗力量,他们通过消解中心、消解权威的感性的方式进行反抗。大众文化批判论述所揭示的大众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与反抗,成为激发民粹主义发生的重要力量。现代性带来的社会进展变革,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内心的民粹主义情绪,加强了民众对转型社会出现的公平正义失序、权威精英制约的不满;而现实社会中严格的政治制约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让民众急需要寻求一个释放内心压抑情绪、表达利益诉求的新空间。互联网技术制造的网络空间,提供了虚拟、自由、交互的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宣泄、表达和狂欢的平台,为民众的民粹主义情绪提供了安放的空间,以而促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与进展。网络民粹主义是出于民众压抑、反抗的心理和现实社会利益诉求,当现实社会中不具备表达民粹主义需求时转而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借助网络独特的空间形式和机制来宣泄和表达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由此,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有一定的构成机制、动因机制和传播机制。网络空间具有匿名、虚拟、交互、符号化、游戏化、非理性的特点,是社会公共空间的延伸,允许人们在网络中关注、自由讨论社会公共事务,以而形成网民意愿的集聚;民粹主义既有政治的追求,但又构成了对政治的逆反,这个内在的矛盾结构形成了现代政治的冲击,以而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制度结构;而网络空间本身不仅仅是民粹主义的载体,新的空间效应带来网络民粹主义主体的杂多性和泛意识形态性,更加剧了消费主义的影响与冲击;网络自由、虚拟、无界限的虚拟公共空间,释放了大众心理层面的不满、反抗情绪,在现实层面为表达和一定程度实现民众的社会需求提供了可能,民众的社会意识诉求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进展,心理层面、社会需求和社会意识诉求成为网络民粹主义进展的动因;作为第四代传播媒介,网络充分发挥了其传播功能,成为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载体,通过网络话语、网络事件的传播,形成网络管控与反对管制的博弈中推动网络民粹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以而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机制。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及其产生影响,直接促成我们反思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构成和传播机制,进一步深思网络的空间效应及其对社会的反作用,以而注重积极引导和调节网络民粹主义的进展及现实影响;更重要的是以网络民粹主义本身深思社会自身的进展运转机制,反思社会快速进展及其带来的不足,以而更注重人的进展的不足。网络民粹主义是观察和深思社会的重要维度,关联着文化、道德、法制等多个议题,在传播学、社会学探讨之上进行哲学反思,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哲学探讨,具有论述与现实的作用。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论文构成机制论文动因机制论文传播机制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5-7
Abstract7-10
引言10
第一章 、民粹主义的一般浅析10-16

一、民粹主义的概念及基本形式10-13

二、民粹主义与大众文化13-16

第二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16-29

一、网络空间的基本特点16-26

(一) 匿名16-18

(二) 实存的“虚拟”18-20

(三) 符号世界20-22

(四) 游戏心态22-23

(五) “草根”及其广泛的社会动员23-25

(六) 非理性25-26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26-29

(一) 什么是网络民粹主义26-28

(二) 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28-29

第三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构成机制29-40

一、网民意愿的集聚29-31

二、制度结构31-34

三、网络空间的新境况34-40

(一)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34-35

(二) 网络主体的杂多性35-37

(三) 泛意识形态性37-39

(四) 消费主义39-40

第四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因机制40-44

一、大众心理层面40-42

二、社会需求42-43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意识诉求43-44

第五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机制44-49

一、传播载体—网络媒介与空间44-45

二、传播方式—网络话语45-46

三、传播的新维度—制约与反抗46-49

第六章 、网络民粹主义的反思及其规制49-54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总述与评议49-50

二、反思网络民粹主义50-51

三、规制网络民粹主义51-52

四、结论52-54

注释54-56
参考书目56-59
后记59-60

点赞:18313 浏览:8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