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家庭电影文化取向嬗变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伴全球性关于家庭理由的热点探讨,家庭电影准确把握时代文化脉搏,在文化取向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家庭电影表现出从国到家的文化逆转,而美、韩家庭电影则呈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关键词:家庭电影;文化取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热点,社会学研究者媒体把它叫做家庭理由,更倾向于把它叫做家庭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人们的家庭观念在变化、新的家庭在孕育、新的家庭形态在出现、原有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的稳定性在不断地受到挑战。美国社会学学者爱德华·肖特在他的《现代家庭的构成》中,根据人类家庭核心结构的变化,将人类家庭形态的发展分为“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家庭”阶段,即传统家庭阶段和“以婚姻关系为本位的家庭”阶段,即现代家庭阶段,并指出现代家庭的时代已经结束,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和无法确定的家庭形态,即“后现代家庭”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参与这一文化构建几乎和社会现象的普遍发生同步进行。在西方1979年就出现了出现了《克莱默夫妇》这样的影片,20世纪90年代又有《马语者》、《廊桥遗梦》、《纯真年代》等主流电影。中国这类电影的出现也是从九十年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无人喝彩》、《冬春的日子》、《一声叹息》《谁说我不在乎》、《今年夏天》、《手机》、《七年很痒》、《绿帽子》、《好奇害死猫》等等。电影的文化取向和现实的文化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中国家庭电影:从国到家的文化逆转

家庭是中国百年电影史的一个传统类型,它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电影史一样长,甚至长于受国际影坛瞩目的中国武侠电影。从郑正秋的《孤儿救祖》到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芙蓉镇》到张艺谋的《活着》到张杨的《向日葵》,这一流脉在中国百年电影史里,时隐时显,却从未中断。长期的积累和传承使这一类型的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和电影文化观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常常以政治化的方式,将国家和时代大变化的历史主题和道德主题合而为一,针砭时弊,以家论国,透过家庭人际冲突和情感矛盾,折射巨大的社会政治理由,不同于其他民族史诗叙事的一个特色。”①倪震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以家论国”,实际就是这类电影重在表现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家庭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冲突和情感矛盾只是呈现电影主旨的手段,就是说电影表现的主旨不在人事人心,而在世事世象。
但是,这一流脉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家庭电影中开始发生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特点:1)家庭电影逐渐转向着重表现家庭或类家庭中关系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理由,也可能是人性自身的理由。2)“以家论国”的电影观念逐渐演变为“以国论家”,所谓的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逐渐退居幕后,家和家中的人走上了前台。第一个特点可以拿冯小刚的《一声叹息》为例来加以说明。《一声叹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发生了一段婚外情,最后又回归家庭的故事。故事里没有政治和个人的冲突,只有情感纠葛,也没有国家和时代大变化的历史主题和道德主题的合而为一,只有个人情感的些许伤痛、用力不用心的挣扎和若有若无的遗憾。故事结束,男主人公回归家庭似乎是关乎传统道德的结尾,但随后那一声电话和主人公一脸茫然又略带惊慌的表情,却是对这条光明的符合传统道德的尾巴的一个不动声色的诘问。
第二个特点可以拿张杨的《向日葵》为例来加以说明。《向日葵》秉承了中国家庭宏大的叙事结构的传统,故事的跨度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逝世、唐山地震、粉碎、冤假错案平反、改革开放、全民皆商等,无一遗漏,都在电影中得以体现。但这些历史事件都只是故事的背景,只起到了交待时间变化的作用,本身不具备参与叙事的能力。这是因为导演的叙事发生了变化,电影表现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中的人,是父子关系由冲突到和解,所经历的情感上的点点滴滴。父子冲突的理由也不是政治的、社会的理由,更多的是性格的冲突、观念的冲突、家庭教育方式的冲突。电影的这些变化根源于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一时间,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神龛訇然倒塌,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发生巨大的裂变。
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出,一方面一些已经成名的导演继续以家庭关系为关照点,在对家庭关系的梳理中,纪录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蹒跚脚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与深思。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夏钢的《大撒把》、《无人喝彩》,李少红的《红西服》、《红粉》等。另一方面,更多导演包括新晋导演,也将目光投射到家庭电影这一类型中去,在旧有的探讨人际冲突与沟通的叙事模式中,除了将叙事放在纵向的代际沟通之外,还将影像深入到家庭内部,探讨家庭中的情感和关系。比如冯小刚的《冤家父子》,张扬的《洗澡》,黄建中的《过年》,陈国星的《离婚大战》、《编外丈夫》,徐耿的《给太太打工》,宋江波的《离婚喜剧》、《离婚合同》,等等,使家庭电影的文化嬗变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
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电影的创作更是呈现出蔚为壮观之势并呈现出新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特征。
,以长时段的时间跨度为主要叙事时间的叙事处理策略虽然仍然存在,但“以家论国,借助家庭矛盾反映时代历史变迁”的主题选择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历史退居到幕后,历史中的人走向了前台。比如《向日葵》、《芳香之旅》等。
其次,家庭中,情感、关系的影像逐渐在代替传统家庭电影中代际沟通的影像展示。比如《一声叹息》、《手机》等。
第三,关于代际冲突与沟通的表述中,家庭电影曾经历了从恋父到弑夫的演变。进入21世纪,这类电影开始寻找代际关系的新的形态,并用影像为现实提供解决的途径。比如《向日葵》、《暖春》等。

点赞:25833 浏览:11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