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昭通云南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审美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傩,是一种请神驱鬼、祈福纳吉的祭祀行为,是源自古人对自然及自身认识缺乏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种信奉鬼神的集体意识。傩文化的早期体现主要是以傩仪为主的祭祀行为,傩文化进展的成形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至后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傩文化已经形成了以傩祭为中心的一系列完整的傩事文化。傩以早期的出现到后期的进展及演变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影响着其他文化,早期的傩文化是自发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直至进展到周末至汉初,以周礼为主的傩文化现象逐渐开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威胁,逐渐开始退出主流文化的范畴,开始转入民间,傩文化渐渐也就演变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傩祭是傩文化现象中的核心部分,是傩文化发生的雏形,在傩祭中面具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核心载体,所以面具探讨对于整个傩文化的探讨将是非常核心一部分。在古代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它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傩师带上面具就代表了鬼神,而当面具被取下时,它又是人类俗世的一部分,由此面具就成为沟通人神的桥梁,同时也就决定了它的过渡性和象征作用。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提供了更多关于探讨中国古傩文化历史变迁的价值参考。可见探讨傩面具对于探讨古傩文化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傩面具这一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相兼得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特点,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核心,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实质。云南昭通地区的傩文化作为南方傩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差别性特点,这一地区的傩文化主要是一种本地傩与外来军傩和乡傩融合的混合傩文化。由于昭通地处云南东北部边缘地带,加上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于是当地古傩习俗的变化和演变相对不大,当地的古傩面具仍保留了明清时期文化融合的诸多特点,由此探讨昭通地区的古傩面具的角色设定、造型艺术和制作技艺,对于探讨西南古傩文化本地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有重要参考作用。当然,对傩面具的探讨作用,不单单局限于当地傩文化的探讨价值,它对于整个中国傩文化的演变与进展都是重要的价值参考。对于探讨昭通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爱好及意识形态特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些探讨也为昭通地区傩文化的保护及自身的进展延续提供更好的方向和指引,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探讨工作一些有作用的态度和提示。关键词:中国傩文化论文中国傩面具论文昭通傩文化论文昭通傩面具论文造型浅析论文美学特点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3-5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7
1.1 课题的提出9-12
1.2 论文探讨的作用12-13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13-14
1.4 论文探讨内容和策略14-17
1.4.1 论文探讨内容14
1.4.2 论文探讨策略14-17
第二章 中国傩面具概况17-35
2.1 中国傩文化的渊源及流变17-25
2.1.1 傩的发生17
2.1.2 中国傩文化渊源及进展17-25
2.2 中国傩面具概况25-35
2.2.1 傩面具有着的理由25-26
2.2.2 有关傩面具起源的诸多说法26-27
2.2.3 中国傩面具分类情况27-30
2.2.4 中国傩面具的历史演化特点30-35
第三章 昭通地区傩戏的由来与介绍35-39
3.1 昭通地区傩戏的发生35-36
3.2 昭通地区傩戏介绍36-39
第四章 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概况39-53
4.1 昭通地区傩面具的利用和制作39-40
4.2 昭通地区傩面具者介绍40-41
4.3 现存面具目录41-53
第五章 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的分类与艺术特点浅析53-65
5.1 面具的种类划分53-56
5.1.1 依据结构尺寸划分53-54
5.1.2 依据面具的内部角色划分54-55
5.1.3 面具种类的外部功能划分55-56
5.2 面具的艺术特点浅析56-65
5.2.1 造型浅析56-59
5.2.2 工艺特点浅析59-61
5.2.3 角色浅析61-65
第六章 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美学特性浅析65-77
6.1 面具功能特点浅析65-70
6.1.1 社会协调功能层面上的体现66-68
6.1.2 审美功能体现68-70
6.2 面具造型的装饰美体现70-73
6.2.1 扭曲夸张的手法70-71
6.2.2 程式化的构成71
6.2.3 概括性的雕刻71-72
6.2.4 观念性的用色72
6.2.5 图腾符号和象征作用的表达72-73
6.3 面具的多重宗教情结73-74
6.4 面具造型艺术所体现的审美形态74-77
第七章 结语77-79
致谢79-81
参考文献81-83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3

点赞:5523 浏览:14134